保护传承,守正创新

2024年,是我国批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的实践,我国已形成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时事素材

“非遗+”推动文化传承保护

近年来,“非遗+”的概念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福建泉州蟳埔村随处可见簪花拍照的年轻人,苏州的山塘街里小朋友体验亲手制作多彩的漆扇,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里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打铁花吸引无数游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游戏”等将传统的非遗元素创新性融入现代生活中,为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打开了新路径。

在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戴上AR眼镜,仿佛走入千亩麦田;感受“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能听万卷书”的马街书会让人流连忘返;纸鸢漫游空间,随着一松一紧的牵引,让人深切体验到天高任鸟飞、心旷神怡的放飞之乐;各大品牌的AI非遗馆、非遗作品数字化展示等广受好评。给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有助于让古老的非遗激发出新的活力。

【素材解读】

尊重历史、创新形式,守住文化的底线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吸纳时代的新鲜血液,展现出勃勃生机。

擦亮非遗的“金名片”

2024年12月5日,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比于线上线下随处可见的非遗元素,一些关键性的转变或许更能引发人们对于非遗保护的总结与思考。此前,就拿“光辉艳若云”的黎锦来说,每织绣一幅作品都要经过纺布、染色、编织、绣花4个步骤,至少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复杂的反面织、双面织花费时间会更长。这项用时间打磨的艺术,考验耐心,体现匠心,不仅要传承技艺本身,也要把经丝纬线间的勤劳智慧、创新气质、工匠精神等发扬光大。当黎锦成为带动当地黎族群众就业增收的“幸福锦”,当羌年化身助推文化生态旅游、乡村特色旅游的“加速器”,当木拱桥上奏响文化和自然生态协同保护的“协奏曲”,非遗在“活化”中结出累累硕果,绘就的是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共生的动人图景。

【素材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实践土壤、内嵌于日常生活,并非静态的文化符号,而是活态的文化有机体。不断擦亮非遗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从整体上提升非遗的可见度,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非遗保护以活态激发活力

非遗活态保护,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从非遗所处的社会文化系统出发,更好地涵养滋生其上、浸润其中的一方水土。比如,陕北秧歌,本就是高天之下厚土之上“茂腾腾”的抒情,是房前屋后茶余饭后“活生生”的日子。有着秧歌、腰鼓、石雕等非遗的陕西榆林,已经被确定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截至2023年8月,这样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已经有16个。闽南文化、徽州文化、客家文化、铜鼓文化……这些文化生态保护区让非遗与街区、社区、村镇有机融合,让非遗与生产生活、自然环境、经济形态、人文精神共生共存,“见物见人见生活”。

无论是社会的流动、信息的流通还是技术的流变,都让非遗进入了一个更大的世界。复刻“永生”通草花、还原古籍中的美味、变易拉罐为惊艳凤冠,各个短视频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用巧手匠心制作非遗“爆款”;一些剧场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唢呐不仅能吹出《百鸟朝凤》,同样可以吹出摇滚的曲调;剪纸不仅能剪出窗花,同样可以剪出时装的纹样;而视频平台上,非遗的展示更是推陈出新、蔚为大观。

【素材解读】

我们要发掘非遗特色化、传统化、民间化、个性化的美学价值,唤醒非遗生动质朴、精工细作、顺天应时的文化精神。同时,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焕发新活力,让古老的非遗不断续写新的时代篇章。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2024年11月15日,2023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结果揭晓。这些传承人身体力行,丰富了非遗传承发展的实践,为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马赵凌云,2020年倒垃圾时炫酷舞剑的视频爆红网络,进入海内外大众的视野。如今,她让峨眉武术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为峨眉武术在世界的传承保护、推广传播贡献力量。

乌兰,挖掘、整理散落民间的蒙医传统疗术,首创正规的蒙医五疗科,让蒙医药惠及更多人。她为非遗蒙医传统疗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乔晓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寻中国民间艺术,足迹遍布广大农村地区。在他的努力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剪纸项目申报立项。

任星航,在继承钧瓷制作的基础上发明了煤烧双孔无匣钵隧道陶瓷窑炉,2023年又首创了“新型生物质环保柴窑钧瓷窑炉”,使钧瓷烧制取得了新突破。

李福明,14年间不断攻克银器锻制技艺难关,恢复了银器金银错不同金属材料镶嵌的技艺,开发了铜包银技艺以及铜银表面着色处理技术。

杨俊,作为把“鄂派黄梅戏”搬上银幕的第一人和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第一人,继承了黄梅戏“严派”艺术。在她的努力下,湖北戏曲得到传承与发展。

杨致俭,“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他整理对比了历代40多个《秋鸿》谱本,重新组织节拍、勾勒音乐情绪,让已成绝响的古谱焕发新生。

张文年,不仅继承了传统水盆制作工艺,而且独创了皮毛脱脂技法,解决了宣笔传统制作工艺的千年难题。

茅威涛,师承越剧尹派,塑造了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2023年,她创作的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一经推出便火爆全网,极大地促进了新时代传统戏剧的创新与发展。

潘鲁生,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在乡村文化的第一线。他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打造“手艺农村”文化名片,为发掘抢救、保护、研究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素材解读】

非遗保护传承,关键在人。众多非遗传承人用行动完成了“热爱可抵万难”的书写,让许多非遗项目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面向未来,他们仍将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结语】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本、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定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