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友者生存

作者: 卢威宏

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火药味十足的“引战”言论,这种“战争”其实是无意义的。但是,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这种“战争”却日益增多。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一般来说,“争论”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但是“网络骂战”并不能被称为“争论”。大多数情况下,参与“骂战”的双方并不会进行合理的“辩论”——也就是引经据典、反驳对方、发表观点,而是直接给对方贴上各种标签,并以此为据进行人身攻击。即虽然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并不会拿出论据论述你哪里不对、我哪里对,我要直接攻击你这个人。这便是“网络喷子”的行为模式,而造成这种行为模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情绪因素,通过攻击他人获得情绪宣泄;第二个则是互联网的虚拟性、超越时空性,使得“攻击他人”这一行为变得几乎没有代价。

自达尔文提出“适者生存”后,世人常常将这一概念与强壮、聪明、攻击性相捆绑,认为想要生活得比别人更好,就要不择手段、有“狼性”,这种思想一般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在野外往往是那些强壮的、战斗力强的动物可以垄断食物、挑选配偶并产下最多的后代。但是你要把这种“弱肉强食”的规则与人类社会制度相等同是不当的,因为“成为最大、最强壮、最卑鄙的动物会使你承受终身应激”,通俗来说就是:你天天攻击别人,相当于到处给自己树敌。这会提高自己遭到别人攻击的可能性以及受伤和死亡的几率。也就是说就算凭借这种攻击性获得了地位、名誉和财富,那也是极为不稳定的。因此,在人类的生存发展中更为重要的不是“攻击”,而是协调与沟通的能力。

在这里,必须提及一个叫作“友者生存”的理论,即当我们感受到别的社会群体威胁时,我们能够从我们的心理网络中除掉这个威胁群体,原本该有的共情和同情都会消失。我们如果不能与有威胁的“外人”共情,就会出现上面提到的“网络喷子”的行为。而要抑制这种行为倾向,我们需要扩展“谁属于我们”的定义,然后通过“身份认同”进行群体识别。对于大多数群居动物来说,居住在同一领地的就是同一群体,而对于我们来说,“身份认同”最主要的则是形成“朋友圈”。通过“身份认同”策略将对立者变成合作者,这样,我们可以与素不相识的人就一个共同的目标进行交流,并合作达成这个目标。换一种看待网络文化的方式,扩大“朋友圈”,把被视作外人的“他们”变成属于自己人的“我们”,调和关系,化解冲突,我们就可以避免“网络骂战”这种无意义的行为,获得友好的网络环境。

深入理解和践行“友者生存”理念,无疑是使我们的网络环境更加文明、清朗的重要路径。信息时代,希望每个人都能对他人保持善意、理解和包容,从而使整个社会更和谐文明。

【福建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三(7)班,指导老师:陈香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