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2024年10月,一段科普都江堰工程原理的短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博主通过一款模拟游戏生动还原了都江堰的地形构造、防护结构和治水原理。有网友表示:“高中没学明白,去都江堰旅游没听明白,看视频三分钟懂了!”这样的视频博主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在此之前,“95后”甲骨文科普视频博主李右溪,在短视频中将艰深晦涩的甲骨文变得生动、有趣,在网上带起一股学习甲骨文的热潮。“‘鼎’字为何这么萌?”“‘龙’从何而来?”“‘中国’二字最初的样子”……她用灵动有趣的讲解,让刻在甲骨和书写在古籍上的中国文字活了起来,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欢。对青年而言,在网络上“被看到”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别人的关注乃至认同;对文化传承发展而言,“被看到”意味着文化具有吸引和影响他人的深刻魅力。

如今,文物、遗产、文字都开始“活”起来,除了有现代科技的赋能,还有青年观众的持续关注引发的“博物馆热”。2024年全国博物馆全年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相较于2023年的12.9亿人次再创新高。在“博物馆热”的持续升温中,青年成为观众群体中的主力军。仅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2023年和2024年进馆参观的35岁以下年轻观众占比均超过60%。

素材解读

在快节奏、信息超载的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让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变得更加有形有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才,为文化传承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适用话题

活态传承、文化创新、传承发展、青年力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