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导写 成长、改变、突破
作者: 米学良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叫改变,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最可怕的是一天到晚什么都不做,把一切留给明天。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1.理解概念内涵。文题所供材料给出了三个核心概念。成长:意味着走出舒适区,尝试新事物,积累经验,提升自我。改变:涉及对原有习惯、观念或态度的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和要求。突破:指挑战自我极限,勇敢尝试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实现自我超越。
2.把握逻辑关系。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是从“做没做过的事情”到“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再到“做不敢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我们要避免拖延和逃避,积极面对挑战。
3.明确立意方向。考生在写作时应围绕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探讨如何勇敢面对新事物、调整自我、挑战极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向:(1)个人成长与自我超越。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如学习新技能、克服恐惧、挑战自我等,来阐述这一过程。(2)珍惜当下,勇于行动。可以先探讨拖延和逃避的危害,进而得出勇于行动的重要性和好处。(3)挑战与机遇并存。可以分析挑战带来的机遇,如提升自我、发现新可能等。(4)自我认知与调整。可以探讨如何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限制,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5)改变与适应。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心态和行动来实现自我改变,进而更好地适应环境。(6)突破与勇气。探讨如何通过克服恐惧来挖掘内在潜力,实现个人价值。(7)综合视角。论述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尝试、改变、突破与行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习作展示一
勇于行动,成就自我
浙江一考生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说过一句颇有影响的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由此可见,行动是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功的奠基石。唯有勇于行动,才能成就自我。
做你没做过的事情叫成长,唯有行动才会带来真正的成功和突破。有人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斯言不谬。穿越大海汹涌的波涛与风浪,圣地亚哥在与鲨鱼的殊死搏斗中完成了生命的突破,用勇气书写了成功的另一种定义;拨开历史的尘沙,张骞肩负重任,毅然踏上通向未知的西域的旅途,用行动书写了凿空之旅的历史意义,悠悠驼铃至今还回响在他开辟的丝绸之路上。
敢于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是改变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意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害怕困难、担心失败、缺乏动力,等等。我们只有敢于面对这些困难,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落实到行动上,去做这些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改变。就像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敢于挑战自己的命运,最终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我们也应该像贝多芬一样,敢于向命运宣战,并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敢于做不敢做的事情,勇于突破自我,是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只有那些敢于突破自我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后,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梁文峰在技术上敢于不断创新和突破,推出了具有革命性的通用人工智能DeepSeek。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敢于突破,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敢于突破,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追求更高的目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整天无所事事,把一切都留给明天。他们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命运。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应当去做那些我们没做过的事情,去做那些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去做那些我们不敢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改变和突破,成就自己,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勇敢地行动起来吧!
点评
作文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首段引用名言提出观点,接着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事例典型,论证有力。用“然而”进行转折,联系现实,分析错误做法,直面现实,提出号召,有感染力。
习作展示二
去“做”可获益,不“做”万事空
浙江一考生
钱福《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依我之见,去“做”方能获益,不“做”则会万事成空。
“做”不是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向前猛冲,也不是死板固执、不知变通埋头苦干,而是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完成任务,稳步前行,有着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狠劲与气势。如今有人享受当下,认为“先甜才是真的甜”,但我更愿意相信,唯有“做”才能收获“真的甜”。
“做”能实现自我成长,不要给自己设限。登山家夏伯渝致力于攀登珠峰事业,却于一次攀登中冻伤了腿,截肢后,又被查出患了癌症。在生活的重压下,他选择了“做”,继续追求攀登珠峰事业。他认真完成康复训练,从不空喊口号,最终在69岁登顶,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顶珠峰的人。由此可见,唯有“做”能打破8848.43米的极限,唯有“做”能打破自我桎梏,唯有“做”能让人生命无限。
不“做”只能把一切都留给明天,而“做”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导演饺子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却因对动画的热爱,毅然投身于动画行业。在创作初期,他沉浸在动画的海洋里努力去“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特效结合,把单帧画面打磨到极致,被赞“每一秒都是匠心”。他将中国动画推向新高度,创造出属于他的明天。
当今社会是一个内卷的社会,有很多人生活在重压之下,被欲望和焦虑裹挟前进。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去“做”吧!把握当下,用“做”粉碎焦虑与痛苦的桎梏,用“做”实现自我改变与成长的可能,用“做”抓住人生无限的机会。我们也只有用“做”为自己拼搏,才能最终得见“山花烂漫时”。
在这个时刻发展进步的时代,勇敢坚定地去“做”是青少年必不可少的能力与素养。唯有把握当下,奋力去“做”,方有可能冲出人生的虚拟栅栏,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当然,在“做”的同时,我们也要合理调整自己:累了,需要适当休息;迷茫了,需要时间来沉淀。无论如何,就算不“做”,也要为“做”铺石奠基。
愿吾辈青年都能坚定地前行,拥有去“做”的能力,明白不“做”就会万事皆空的道理,莫让万事成蹉跎。
点评
作文抓住了材料的核心进行立意,开篇概括材料后提出观点,第二段就关键概念“做”进行阐释。紧接着从“做”能实现自我成长、“做”能创造出更好的明天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结尾号召青年坚定去“做”,再次呼应主题,过渡衔接流畅,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