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0

聚焦热点

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把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说明白、说透彻,让世界人民与我们一同分享发展进步所带来的美好和喜悦。我们要把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有机统一起来,让“中国话语”变成“世界话语”。

【热点1】

“中国风”的全球表达

2025年春节,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称《哪吒2》)开启全球上映。影片将《山海经》中的神话元素与赛博朋克美学结合,重构了东海龙宫的视觉体系,自主研发“动态水墨渲染引擎”融入3D动画,让“蛟龙入海”的传说既保留古典意境,又充满未来感。

《哪吒2》通过对传统神话的创新演绎,将东方智慧融入现代叙事,让海外观众既能感受到神话史诗的视觉奇观,亦能体悟中华文化对冲突与和解的独特思考。其实,《哪吒2》以及之前爆火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都是将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国际化的美术风格呈现给观众,通过对经典形象的现代化塑造,使得中国文化受到全球观众和玩家的追捧。这类作品所构建的新范式,也鼓励我们重新审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地营造百花齐放、文明互鉴的新图景。

解读

中国动画以科技为笔,饱蘸五千年文明的浓墨,书写出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故事。在技术与艺术的珠联璧合中,在文化自信与科技进步的相互激荡中,世界看到了一幅既原汁原味、又好玩好看的中国文化新图景。

【热点2】

走向世界也需“功夫深”

从《流浪地球2》向世界展示中国想象力,到《黑神话:悟空》尽显东方美学魅力;从潮汕英歌以“飒”圈粉,到“非遗春节”燃爆海外;从“文化新三样”乘风破浪,到“中国游”持续升温……这些年,无论是能见度还是感召力,中华文化的出圈出彩有目共睹。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也是乘势而上的重要契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需“功夫深”。比如,潮汕英歌节奏强烈、视觉冲击力强,英雄主义色彩拉满,其审美价值超越了语言本身;舞剧《咏春》以中国功夫为媒,创新性地融合传统武术与当代舞蹈,其观赏性和感染力足以打破文化壁垒;中国网络文学自带“网感”,故事精彩,题材类型多元,被不同地域的海外读者“催更”,充分印证了讲故事是最佳的传播方式。

解读

“世界的中国”引力强大,文化软实力的转化路径不断拓宽,生动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我们的文化在循环往复中绵延不绝、在螺旋而上中生生不息,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热点3】

“国潮”出海打造中华文化新名片

从“中医针灸”到“汉服簪花”,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巧妙结合,催生出“国风国潮”新趋势,形成独特的国际传播力量;从“村超”“村BA”到“杨柳青年画”,地方特色文化符号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成为读懂中国的新窗口;从《逃出大英博物馆》到AI微短剧《中国神话》,新型传播形式与数字科技的紧密结合为讲好中国故事开拓了内容传播新路径……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不仅彰显深厚的文化自信,更丰富拓展了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创新性表达。

游戏、潮玩等以独特的创意和形式,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受到大量海外青年受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亮点。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使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成为可能,在线博物馆、虚拟展览等数字化平台极大拓宽了文化传播边界,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新舞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为文化智能化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

解读

在移动化、数字化、互动化传播格局的推动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呈现出喜人景象。抓住“国潮”出海的新机遇,创新打造“国潮”新名片,能够有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中华文化力量。

各方观点

让中华文化符号

在世界舞台上更加璀璨

于运全

在全球文化多元共生的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是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彼此理解认同的关键力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深层次上都共享着人类文明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情感。文化共情,作为一种跨越文化鸿沟、联结人类心灵的强大力量,日益成为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国际传播的重要纽带。这一过程既要展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又要从文化共性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要积极探寻文化共通点,将中华文化符号与当地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既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产品。通过文化融合创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构建更加和谐多元的世界文化格局。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5年2月7日)

找准跨文化传播交汇点

钟 颐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如何从差异中找准共通点?

合异之道,要点有二:“以我为主”和“换位思考”。前者强调的是巩固文化主体性,摆脱“他者叙事”的困境。去年春节期间,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翻译为“Dragon”,而是发音更接近汉语的“Loong”,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换位思考”则主打一个精准。若是一味“自说自话”,注定难以传得开、叫得响。唯有充分了解目标受众,尊重双方在文化、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才能消弭“距离感”,形成“自己人效应”。应当看到,差异不一定天然构成沟通障碍,有时恰恰还是趣味所在。当然,还要看到,汉语是一种高语境语言,既有“言内之义”,也有“言外之意”,既有其“形”,更具其“神”。

文化出海,扬帆正当时。发挥真诚的力量,展示认同的力量,一个多元立体、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也必将继续闪耀世界舞台。

(摘编自《南方日报》2025年2月14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文言文阅读之 分析综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