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 分析综合

作者: 王寿延

文言文阅读之 分析综合0

考点概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类题,一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分析综合,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二是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对中心意思的概括。要对文言文作出正确的分析综合,需要基于词语、句子的理解作进一层理解和分析,根据作者在文言文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这就要求考生理解文意,明确文章中心,主要包括人物的品格特点、处事原则,事件的主要过程、结果影响,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特别是史传、评传,一定要搞清楚人物的职务身份、与他人的关系、语言行为、感情倾向以及他人或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这就要求考生对每层的大意以及层次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明确作者安排这些层次的目的,进而概括中心思想。也就是说,在阅读文言文时,既要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结果,还要看什么人的观点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往深处挖掘。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就要求考生通过文中对事件的记叙、对观点的论说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在阅读时,可以看作者写了人物的哪些语言行为,以此来推断人物的思想品质。可以看文中议论、抒情性的文字信息,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观点态度。

试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赞曰:霍光以结发内侍,起于阶闼之间,确然秉志,谊形于主。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当庙堂,拥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权制敌,以成其忠。处废置之际,临大节而不可夺,遂匡国家,安社稷。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霍光传》)

材料二: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

材料三:术之为言,路也;路者,道也。《记》曰“审端径术①”,径与术则有辩。夹路之私而取便者曰径,其共繇而正大者曰术。摧刚为柔、矫直为曲者,径也,非术也。平仲(寇准)不审乎此,乃惩刚直之取祸,而屈挠以祈合于人主之意欲,于是而任朱能以伪造“天书”进,而生平之玷,不可磨矣。则其惩霍光之失者,祸与光等,而污辱甚焉。术不如其无术,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夫人之为心,至无定矣。无学以定之,则惑于多歧,而趋蹊径以迷康庄,固将以蹊径为康庄而乐蹈之。故君子不敢轻言术,而以学正其所趋。学也者,所以择术也,术也者,所以行学也。君子正其学于先,乃以慎其术于后。《大学》之道,正身以正家,正家以正天下。正身者,刚而不可挠,直而不可枉,言有物而不妄,行有恒而不迁,忠信守死以不移,骄泰不期而自远。光能以是为术,则虽有芒刺之君,无所施其疑忌;虽有悍妻骄子,不敢肆其凶逆;而永保令名于奕世矣。夫光立非常之功,居危疑之地,唯学可以消其衅。况平仲之起家儒素,进退唯君,无逼上之嫌者乎!平仲怏怏于用舍,一不得当,刓方为圆,扬尘自蔽,与王钦若、丁谓为水火,而效其尤。夫且曰吾受教于张公而知术矣。惜哉!其不得为君子,而自贻窜殛之灾。故曰:其悟也,正其迷也。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审端径术:出自《月令》,意思是检查修正道路。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固认为霍光不明大理,隐瞒妻子的奸邪阴谋,沉湎于永不满足的欲望,结局令人哀叹。

B.张咏认为寇准是奇材,但希望他读《霍光传》,这是一种委婉的规劝,体现了张咏的识人之明。

C.王夫之认为霍光如果能学习《大学》之道,践行“正身”之术,就能够在世上保持美名。

D.王夫之认为寇准与霍光都身居高位,曾为国立下汗马功劳,但都存有私心,不能称为君子。

2.王夫之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术”与“学”的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选自《史记·乐书》)

材料二:太常少卿祖孝孙奏所定新乐。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太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尚书右丞魏征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礼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君臣一心,互相劝勉十分重要,君臣一心国家大事能妥善处置,天下就稳定,如果大臣懈怠失职,则诸事废弛。

B.地域不同,习俗各异,国家制作音乐时博采风俗,与声律协调,就能弥补国家治理的缺陷,让百姓帮助推行政治教化。

C.杜淹认为前代的兴衰存亡,全跟音乐有关,并列举了南朝、北齐灭亡的事例来佐证,两首亡国之音预示了两国的灭亡。

D.唐太宗认为音乐本身不能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和国家的兴亡,音乐只是一种表达形式,人的悲喜是由内心决定的,而非音乐本身。

2.根据材料一,太史公认为作乐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并阐述其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