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充实,材料丰富

作者: 唐惠忠

技法点拨

高考作文综合考查素材积累与整合、语言提炼与加工等语文素养,要求考生做到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说理有据。具体需注意几点:

1.整合归类素材

考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对各种社会现象、生活材料、阅读积累进行整合归类,无论是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经济领域的各显神通、艺术领域的各领风骚、体育赛场的叱咤风云,还是多姿多彩的社会人生,选择精当且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是作文内容充实的关键。尤其是对平时阅读过的范文,考生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整合,找到其与考场作文的契合点,找准素材和所要表达主题的连接点。

2.用好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又叫事实材料,包括已经发生的并被实践证明是真实正确的人物、事件、数据等。使用事实论据,一是要注意多样性,即在一篇议论文中尽可能多选用一些合适的事例,至少做到两正一反,形成正反事例组合,或者“古今中外”形成不同时空的事例组合。二是要注意概括性,事例要高度概括,不宜拖沓冗长。三是要注意针对性,只要能揭示问题的实质,把道理说清楚即可。四是要注意繁简搭配,主要的事例用繁笔,辅助的事例用简笔;单个事例用繁笔,多个事例用简笔;新例趣例用繁笔,旧例熟例用简笔。

3.用好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即理论材料,包括已被实践证明的各种理论、公理、公式、定律和名人名言等。用好理论论据应注意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善于深层发掘,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将蕴含在理论论据内部的精辟思想揭示出来,避免“以引代证”。二是要善于对引证的理论部分进行引申和发散。

范例分析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文题材料中“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文题并不局限于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行文时,可以围绕我们如何对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来展开(如用更理性的思维,用更包容开放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维;也可以在文中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提出社会发展的建议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出现,人们似乎沉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考生可以结合这一现象,写“问题”表征出的第一层面内涵。拨开表层问题,考生还可以进一步探讨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信息技术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难解的问题,帮助我们探索未知,写“问题”表征出的第二层面内涵。

【写作示范】

科技浪潮澎湃,

问题意识不怠

(观点鲜明,结构对称。)

浙江一考生

新时代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使科技的浤浤浪潮汹涌澎湃,许多问题只需轻轻按下“搜索”键便可获得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私以为,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不应该越来越少。(紧扣材料,简洁明了。第一句紧扣时代背景,第二句转述核心问题,第三句亮明观点。“浤浤浪潮”较生僻,出自东晋王彪之《水赋》“或浤浪于无外,或纤入于无间”。“浤浤”,洪波腾涌貌,一说波浪声。)

问题,是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对已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深刻反思。人类知识的产生、智慧的集聚与思想的深邃,都是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问题”有很多种。科技能回答知识型问题,但无法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样的智慧型问题。试想,一个由数据与算法组成的人工智能,如何去思考与回答具有人类本体性意义的终极命题?如何给出关于“生命、自由与爱”的答案?(先阐释材料里的重点词语“问题”,然后把问题分为知识型和智慧型两类——体现出思维深度;分类之后,回到核心问题上来,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回答智慧型问题。)

与此同时,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决定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问题将以不同的形态产生不同的内涵。认知的无限性,决定了“问题”的无限。(运用“与此同时”与上文形成勾连,增强作文的整体性。本段简要论述了“问题”的无限性。)

由是观之,不是所有“问题”,科技都可以给出答案,甚至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科技也许可以使我们减少知识型问题,但无法阻止我们对问题的深度挖掘。(进一步明确科技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即知识型问题,却“无法阻止我们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即不断提出更深刻的问题。事实上,该段可与上一段合并为一段。)

既然“问题”不会减少,问题意识便不会在信息的横流中黯然退场。问题意识,是人类学家项飙敏锐观察年轻人生存状态后,揭示“附近的消失”之精神窘境,尝试“重建附近”来阻止个体间连通性、互渗性消亡的呼唤;是文化学者戴锦华在洞察科技危机后,深入思考人文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对唤醒人文情怀与理性价值的呼吁。他们都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下,细致入微地审视现实,以特有的敏感与高度的问题意识,尝试着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背后,是对时代命题与人生母题孜孜思考的向上精神。(由问题的多少过渡到“问题意识”,“既然……便……”显示出逻辑的递进,思维向深处推进。文中所举实例很有代表性,既显得专业,又能紧扣时代。)

反观当下,多少人已被信息的“过滤气泡”,异化成丧失独立精神的“单向度的人”?有人浑浑噩噩,沉湎于低级肤浅的泛娱乐化潮流,而忘却严肃的深度思考;有人丧失质疑精神,在“回音室效应”中磨灭自身的特殊性,被同化为群体的单一原子,只会情绪化思考,变得偏激、易怒。究其原因,是问题意识的消解,是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与实事求是的思考态度的缺位。(本段由反面展开论证,与上一段形成对比,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缺少问题意识的“单向度的人”的情况。段中引用了“过滤气泡”等专业名词,体现出考生广泛的阅读积淀和灵活的应用能力。)

因此,欲稳立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保持审慎的态度,高擎问题意识的火炬,驱散“理所当然”的迷雾,构建起自己的精神岛屿,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不是齿轮”的自证。(化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人的全部任务就是要证明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个齿轮。”)

阿伦特有言:“用思考和发问来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即使科技浪潮携泥带沙冲击着人的能动性,我们仍应坚持思考和发问,来寻得“问题”的意义,也寻得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结尾段引用思想家阿伦特的名言,回扣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用“思考和发问”来应对科技对人类的冲击。)

点评

这篇作文先围绕核心任务给出否定的答案,然后从问题的分类及无限性两个角度进行必要的分析,道出了否定的原因。接着深化思维,指出现代科技可能导致问题意识减弱,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文中用到了著名社会学家项飙、北大教授戴锦华、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家阿伦特等人的事例或言论,以及“过滤气泡”“单向度的人”“回音室效应”等专业名词,体现出考生广泛阅读的积累和深入思考的能力。此二者,正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反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