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推层进显丰富

递推层进显丰富0

范本呈现

以创新开掘故事的“富矿”

霍旻含

提起都江堰,大家或许都不陌生。但若要讲清楚都江堰的设计原理,讲清楚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怎么工作,怕是叫不少人犯难。

近期,有博主利用一款模拟游戏,还原岷江的地形构造,重现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和其中“玄机”。借助游戏的三维建模技术与互动机制,短短193秒的视频,对“四六分水”“深淘滩、低作堰”等设计理念一一进行演示,让网友直呼:“老祖宗的智慧终于看懂了!”

实际上,无论科学道理还是人文知识,人们有时“耳熟”却不一定“能详”。做科普、搞讲解、进行国际传播……都离不开讲好故事。那些人们一知半解的内容,如同一座座待采的“富矿”,换一种方式“挖掘”,往往就能展现被遮盖的光彩。从这个角度看,都江堰视频的走红带来几点启示。

讲好故事,首先要“善借力”,打破方式载体的局限。就像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听了许多详细的讲解,看了不少精准的图示说明,甚至到现场去亲身感受,理解效果或许都赶不上跟着博主到游戏里“当一回李冰”。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只有做到“善假于物”,充分发挥各种工具、载体的作用,讲起故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技术的飞跃极大丰富了讲故事的载体。人们认知事物,可以不再受诸多条件的约束,甚至可以上天入地、自由“变身”、穿越时空。比如,有创作者利用高速微距摄影技术,将一滴水放大1000倍,让人们亲眼见证浮游生物的生殖、捕食和死亡;有研究者使用3D打印技术,复刻出在河南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当一首高亢的乐曲被吹响,人们得以亲耳聆听数千年前祖先奏出过的乐音……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为讲好故事注入无限可能,让受众拥有更多可听、可观、可触、可感、可知的深度体验。

创新故事讲法,还要“接地气”。都江堰视频利用口语化的表达,其中不时穿插小动画、表情包,成功拉近了受众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由此看来,要想真正把一个工程、一个成语、一个概念、一段历史的意涵讲深讲透,一个重要前提是根据受众的特点“量体裁衣”,在表达方式上多用巧思。

试想,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将严肃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奥特曼能否平息台风”“把变色龙眼睛蒙上它还能不能变色”等有趣问题,怎能不吸引更多年轻人前来学习?当视频博主将美食作为人文历史科普的“引子”,从取名嬗变、口味改良中抽丝剥茧,展现社会变迁,有料有趣有深度的“知识大餐”很难被美食和历史爱好者忽视。“地气”连着的是“人气”。坚持“用户思维”,用贴近受众的方式讲故事,干货满满且浅显易懂,这样的内容不愁没有观众。

“善借力”“接地气”,本质都是一种创新思维。受众变了,受众理解、接受知识的渠道变了,决定了讲故事的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无论是从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常事物中敏锐发现潜在需求,还是紧跟科技趋势、需求变化推出让受众一目了然、入脑入心的内容产品,都在呼唤着推陈出新、创新创造。

今天,我们讲述的内容空前多元,但讲好故事的门道彼此相通,讲好故事的探索永无止境。转变视角,用好创新方法论,用心开掘故事的“富矿”,无论是无尽的远方还是身边日用而不觉的概念、观念,都能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2日)

提炼

1.递推层进,层次丰富。这篇时文从都江堰视频走红这一现象切入,先指出讲好故事的重要性,引出都江堰视频走红带来的启示。接着分别从“善借力”和“接地气”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讲好故事。最后点明二者本质是创新思维,强调讲故事的方式要随受众和渠道变化而改变。可以看到,从具体讲好故事的方法,上升到创新思维的层面,强调在受众和传播渠道变化的背景下,讲故事要不断创新,并呼吁运用创新方法挖掘故事力量,这就使得文章层次更丰富,且展现出思想的深度。

2.内容丰富,论证有力。文章在论述“善借力”时,不仅以都江堰讲解为例,还列举了高速微距摄影技术、3D打印技术等案例,以丰富的论据论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讲好故事的作用;论述“接地气”时,列举中科院物理所和美食科普博主的例子,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让读者对如何讲好故事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佳作展示

固根浚源 行稳致远

曾姜月

洪水滔滔,大禹从容疏浚百川;医书错漏,李时珍稳行遍寻百草;太空漫步,桂海潮稳坐太空做实验。由此可见,行稳致远乃是我们在青春成长时期,甚至终身所应追求的。

“稳”并不意味着一味慢行,而是沉着理性、不慌不忙,小心谨慎,脚踏实地,稳步到达远方。中国高度、中国速度、中国精度、中国深度都证明了只有“行稳”才能“致远”。人生路上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疾风。青年一代要“稳”,要固根浚源、心稳如磐,方能把好人生的舵盘,在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行稳致远,对青年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畏浮云遮望眼”,“稳”应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淡定沉着的心态。生命跌宕起伏,盈方有间,唯有心稳如磐者能理性判断局势,永立潮头浪尖。当上帝关上了江梦南的听觉之窗时,她并未被这挫折所击倒。理性如她靠唇语与科技在安静的世界里走出自己的求学路。怀一颗沉着求稳的心,她摈弃浮躁,以稳换得新天地。故稳者,不因外物移志,泰然迈步向前。

求稳需要我们固根浚源,筑“稳”之地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王羲之笔稳字劲入木三分,是经年练字得以蕴蓄力量与技巧;于敏稳步深研氢弹,是以多年磨炼之硬核功底,得以突破创新出“于敏构型”。“磨刀不误砍柴工”“打铁还需自身硬”……多少前辈树起榜样,提示着我们要学会筑“稳”地基。青年“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当固本浚源,行稳致远。

求稳需要我们目光长远,坚守“稳”之初心。“风物长宜放眼量”,求稳从不是故步自封。我们唯有目光长远,探明前路,方可心稳如磐,大步向前。齐桓公以长远的眼光,看到了公与私、才与用之辩证关系,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九合诸侯之霸业;钱学森心中装着祖国的科研事业和国防建设,心中有着高远的理想和眼界,不顾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基石。青年求稳也当虑事长远,追求理想,眼界高远,思前路、稳前行。

急鼓催日月,奋楫扬新帆。时代重任落于青年肩头,我们切忌浮躁不定、急于求成,而当固根浚源,稳中求进。尘雾之微可补益山海,烛末之光可增辉日月。心稳如磐、久久为功,祖国建设正待我辈目光长远、追求理想。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年级】

点评

作文开篇点题,从“是什么”“怎么做”的角度展开论述,递推层进,内容丰富;用例充足,江梦南、王羲之、于敏、齐桓公、钱学森等材料信手拈来,显示了考生的积淀。此外,开篇的排比句、文中诗文引用、结尾的对偶句,都彰显了考生斐然的文采。

【李文伟/供稿】

上一篇: 行与止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