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核心素养深度探究
作者: 王淑霞
深化理性思考,因为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是考生写作的内在根基;优化语言表达,因为语言表达是考生作文水平的外在表现。考生只有既注重写作的“内功”,又训练写作的外在“招式”,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走上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正确道路。
一、赋能启新,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考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是考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要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赋能启新,考生要注意两点:
1.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语文的本体”,语言表达用词要准确、清晰、得体、规范。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冰心说:“没有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只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高考作文的语言应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2.提升关键应用能力
关键应用能力是指考生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结合考生认知发展实际,高考评价体系确立了符合考试评价规律三个方面的关键应用能力群,分别是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和思维认知能力群。因此,考生要运用语言工具,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训练。
二、深耕教材,优化语言表达
如今高考命题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教考衔接趋势,考生在备考时应深耕教材,优化语言表达。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考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并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考生要注意三点:
1.推敲词语
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准确、规范,很多时候还要讲究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这就要注意语言的锤炼。文采是靠词语显示出来的,词语本身没有好坏,就看能否恰当运用。考生要把所学的词语,尤其是成语,准确地运用到文中。如:
标题:驾探索之舟,行未知之海
分论点一:驾探索之舟,行未知之海,因为,探索是一种新知,也是避免画地为牢的钥匙。
分论点二:驾探索之舟,行未知之海,因为,探索是一种突破,也是突围当下困境的过程。
分论点三:驾探索之舟,行未知之海,因为,探索是一种超越,也是攀登创新高峰的途径。
2.灵活运用句式
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各不相同。考生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或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如:
标题:心怀皎然之月,探寻未知之境
分论点一:如何扬探索之帆,抵未知之海?不仅需要不懈的坚持,更需要无数的汗水。
分论点二:如何掌方向之舵,抵未知之海?不仅需要开放的心态,更需要包容的精神。
分论点三:如何破汹涌之浪,抵未知之海?不仅需要坚忍的意志,更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气。
3.巧用修辞手法
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引用、化用诗句能够增添古典韵律美,比喻、排比能够使作文生动、有气势。如:
标题:欲往未知境,须秉长烛寻
分论点一:秉探索之长烛,打破旧知桎梏,是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分论点二:秉探索之长烛,穿越未知迷雾,是所谓“春风浩荡满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
分论点三:秉探索之长烛,照亮新知之路,是所谓“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此外,优化语言,还应该让语言既有情趣,又有理趣。高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语言应该在原来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的基础上有相对的提升,力求有一定的趣味。考生要在写作实践中进行训练,以提升锤炼语言的能力。如下面这道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考生可以从情趣与理趣的角度,进行写作实践:
语言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它可以让人的心相互连通,让人类的世界变得不再封闭,让文明诞生,让文化流传。文字,是诠释生活的无声语言。《淮南子》中记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老天为祝贺人拥有了文字而降下粟米,鬼怪因怕自己所做的恶事被记载而夜哭。先人的历史以仓颉造字开篇,正反映了对文字这种无声语言的虔诚之心。有时,这种无声的语言比滔滔不绝的讲话要来得有效。
遥想当年,《庄子》将物与我之间的距离拉近,把无用之树更为繁茂的道理流传;《易经》以阴阳解释万物,促使人们积极探求世界的根本;《三都赋》一出而洛阳纸贵,更彰显了人们对精彩文字的热爱。但是,论及文字的传承,当网络小说动辄百万字,当人工智能作出第一首诗,古人仔细推敲每个字时的虔诚早已不在。这或许是文字诞生时无人预料到的。所幸,当一些人沉迷于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时,越来越多的人逆潮流而上,对文字保持敬畏,让文化得以流传。我想,仓颉造字时,一定是无声的。他将日月的形态融入笔画之中,是否就隐含了人类对文字的崇敬?起源于千万年前的文字,注入文化的信仰,难道不比空洞的言语更有力量吗?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正是如此。
——一考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选段选择大量典型、具体的作品及人物事迹,展示文字带来的无声力量。考生积极调动写作思维,生动形象,准确严谨,情趣与理趣兼具。
考生在高考作文时要从语言和思维的维度对写作能力进行提升,建构起由内而外的精神品质,体现出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