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的发展
聚焦热点
2025年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频频登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对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家各有看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严纯华说:“无论你现在学的是什么(专业),你应该知道人工智能。”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鲁曼也表示:“非种植类的所有的杂草图谱,输入之后,然后进行‘点射除草’,本来也是AI人工学习的一个方面。”
【热点1】
“AI+短剧”:导向要引领技术
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不少人看到了AI应用的前景。文化符号经历算法化重生后,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与赛博朋克等现代美学流派在AI短剧中碰撞融合,生成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化意象。这种算法驱动的文化杂交,催生出了超越想象边界的新型艺术语言。不同代际、群体的观众在内容偏好上的差异甚至审美分裂,塑造出多元并行的内容市场。而且,当用户仅凭提示词就能够生成专业级影像内容时,文化生产的权重结构会发生根本转移。“00后”创作者在目前的AI创作者群体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早已习惯于通过混剪经典IP、重写文化符号创造出各种新型叙事作品。《西游记》《山海经》《红楼梦》……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任意一部都可能衍生出数不尽的改编。所以,一方面要针对部分乌合内容和无脑爽剧制定明确的监管体系,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要建立强主流平台的生产能力,用更大规模的生产、更多优质产品的供应守住主流阵地。
解读
站在技术爆炸的临界点,AI短剧的发展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文化生产关系的革命性重构。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跃升,更是人们表达方式的拓展。未来的文化版图中,算法与创意的共生、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将书写出超越想象的叙事篇章。但如何在技术洪流中守护创作精神的灵魂,坚持有责任、有担当的优质内容导向,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大命题。
【热点2】
“杭州六小龙”:突破“技术卡脖子”困境
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强脑科技、群核科技、云深处科技等“科技新星”,被称为“杭州六小龙”,覆盖了AI、机器人、脑机接口、云设计软件系统、游戏开发等领域,每一项都是“硬核科技”,既有对现存成果的深化拓展,也有对知识“无人区”的拓荒进发。面对各种“专利壁垒”“技术卡脖子”困境,“六小龙”的出现再次证明,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冲破高墙、打碎藩篱,独立自主取得一项又一项突破。比如,深度求索的开源大模型降低了AI应用门槛,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突破了一些国家的高价壁垒,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的进展有望造福无数病患……这是中国科技实实在在进行的“技术平权”。围绕这些新技术产生的论文、产品,本质上都属于公共品,原则上可以造福所有国家。
解读
人类真正需要的,并非目光短浅的投机与刺激,而是志存高远的坚守与跋涉;人类的未来,不在闭门造车、“小院高墙”的孤立中,而在敢为人先、开放共赢的格局中发展与创新。
【热点3】
“AI公务员”:科技向善,人为其本
所谓“AI公务员”,是“公务员的AI助手”。据报道,深圳、广州、东莞、呼和浩特、无锡等城市,都已经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数智员工”不能单独决策,均有使用部门指定的监护人,由后者指挥工作并负责。凭借着强大的推理和整合能力,在一些基础性、重复性、程式化的工作上,比如文书生成、查找错误等,AI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个性化订制生成时间从5天压缩至分钟级;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错误率控制在5%以内……学会提问、善用工具固然是AI时代的必备技能,但技术终究不是万能的。比如,“模型幻觉”误导决策,技术红利滋生“路径依赖”“信息形式主义”,过度智能化加剧“数字鸿沟”,对这些负面影响还需高度警惕。而且,即便人工智能的算力再强,在一些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它也很难“一次穿一个针眼”,化解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再者,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效率至上,还要重视人性的温度。
解读
技术的高歌猛进、对重复性劳动的解放,对人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模型的入场也并非“赶时髦”,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更广的范围来看,“AI公务员”重塑的不只是技术逻辑,也在倒逼人们再造工作流程,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数据共享,完善应用标准,厘清责任边界。科技向善,人为其本。无论是公务员还是“AI公务员”,都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各方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刘静瑜:在研发方面,我们通过大模型借助跨领域知识融合的AI底座,改变传统的“试错法”,推动行业从“单点创新”向“生态级协同创新”转变。大模型的运用还体现在智能制造环节,依靠数字孪生技术实时解析工艺参数,实现从“单点优化”升级为系统重构,挖掘智能红利。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春香:我们已经将人工智能大模型接入了研发、产品端,依托人工智能建立了“分子检测数据模型”,通过模拟复杂流程,优化设计参数,减少试验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高研发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深度融合,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显著的融合耦合效应和放大效应,与能源技术结合可以在碳监测、碳足迹、碳核算、碳交易等多个方面发挥节能减碳作用,也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人工智能是革命性的技术,会给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影响。未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都会显著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我国强大的工业产业链为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落地提供了场景支持,如电信、汽车、教育等行业已广泛接入DeepSeek大模型,加速了人工智能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摘编自《新华日报》《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