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 表达艺术
作者: 程立海
考点概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考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分析表达艺术要紧扣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泛泛而谈。
1.赏析结构内容。记叙类文言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人物短论等。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论说文体裁多样,包括论、说、辩(辩是非,别真伪)、原(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等,另外赠序类、奏议类也属于此类。
2.品析修辞手法。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偶、排比、夸张、反向、设问等,考生要能辨析并品味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品析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其中议论句、抒情句常起画龙点睛、揭示主旨的作用,描写句常具有生动形象、优美动人的效果,应重点品析。
4.品析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烘托、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等。
5.品析语言特点。品味语言除了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入手,还要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要注意品析作者炼字炼句的技巧和作用,抓住那些精警传神的词语和言简意丰的句子进行品析。
试题演练
宝绘堂记
〔宋〕苏 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①。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②。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③。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④,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⑤,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⑥,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⑦里,而其被服礼义⑧,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结髦:织毛物。②锻炼:打铁。③蜡屐:制鞋子。④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桓玄打仗时把书画放在战船上不离身,王涯把书画藏在夹墙中怕被人发现。⑤书:书画。⑥百鸟之感耳:百鸟的鸣叫声从耳边掠过。⑦戚:皇亲国戚。⑧被服礼义:牢记并遵循礼仪。
【训练】
1.简析第三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的论述在第三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本文结构清晰,论证得当,主旨显豁,给人启迪。
1.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在首段,为了论证“君子可以寓意于物”的观点,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首先,作者引老子的名言,阐明圣人不曾废除五色、五音、五味和驰骋田猎;接着,列举刘备、嵇康、阮孚等人都有声色臭味而乐此不疲的事例进行论证。这样的论证,富有说服力和典型性。
2.例证充分,说理透辟。列举钟繇、宋孝武帝和王僧虔、桓玄、王涯等人事例论述他们“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自然得出“此留意之祸也”,逻辑缜密。
3.现身说法,泾渭分明。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能够被读者所接受,以自身的经历为佐证,条分缕析地说明了自己如何使书画二物给自己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的做法与启迪,每个人该何去何从,不言而喻,是非分明。这样的写法,无疑增强了可信度与论证力。
拓展延伸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 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为泛指。
【赏析】
本文议论与叙述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将书的难得、宝贵以及重视读书等问题阐释得非常清楚、明白。
1.鲜明对比,凸显功用。文章的首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的对比,突出表现了书对于人的巨大功用。
2.典型例证,意旨明确。为了有力论证书对人的作用,作者以圣人孔子为例,来佐证人们的学习都一定是从读书开始的事实。还以自己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僧舍里读书为例,交代“李氏山房”得名的原因——博览群书,探讨书的源流,采撷书中的精华,品尝书中的美味,并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所以能够闻名于世。
3.联系自身,表达心志。作者说自己尽管衰老多病,但依然希望利用有限的闲暇,遍读没见过的书,并期待通过李公择的藏书,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有所收益。其情其志,令人动容。
4.交代缘由,泽被后人。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以精炼的语言,说明了写作本文的来龙去脉和用意——激发当今的读书人努力读书。言之凿凿,情之切切,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