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要有针对性
作者: 蒋平技法点拨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即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记叙和描写,多用于记叙文中;议论,多运用于议论文中;记叙和抒情,又多运用在散文中。然而,五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单独使用的。一篇优秀的作文,笔法常常是灵活多变的,表达形象生动,不失理趣。考生在运用表达方式时,要注意不同文体表达的针对性。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议论和抒情为辅。记叙主要以叙事为主,以时间或者空间等逻辑顺序串联起整篇作文。写人,笔触要细腻,细节要凸显关键特征。写景状物,文笔要清新,多使用灵动的动词和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对景物起到渲染作用。在开头可以插入议论性、抒情性语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结尾运用议论性、抒情性语段,更容易深化主题,凸显主旨。
2.议论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但是巧妙的记叙和抒情语句的插入,会为刻板的说理生辉增彩。开头以抒情性语段引出中心论点,流畅自然,让读者易于接受。论据部分,生动的记叙技巧,比如直叙和倒叙,可以让事例生动鲜活,吸引人眼球。
3.散文以抒情为主,辅以记叙和描写。散文在表达过程中,写景不必过细,甚至可以粗线条;叙事不必详尽,甚至可以不清晰。景和事只是为抒发情感提供了空间,所以,在散文的写作中,记叙和描写可详可略,但要学会适时地生发情感,最终收到情溢于景、情溢于事的艺术效果。
范例分析一
热爱,可抵万难
万成旭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家乡有一家卖木雕工艺品的小店,静静地在小巷里守着。我有几次去,都不禁发出一声声赞叹。那些工艺品栩栩如生地注视着我,好像下一秒就会跳起来一样。一位老爷爷手中拿着美工刀,目不转睛地雕刻着。那天我一直看到他完成工艺品,和他攀谈起来。原来他十七岁的时候,家里没钱供他读书,就自学雕刻,养活自己及家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我问他,为什么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经营着这家木雕工艺品店?他笑着道:“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热爱木雕,热爱我的工作,热爱我的生活。每天做着自己热爱的事,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
热爱,可挡千难万险。有一天吃完中饭,天上下着雨,我正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我的朋友叫我去天台,我问怎么了,他手一指,顺着他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四个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要知道,此时可正下着雨哪!他们却在球场上打得热火朝天。不经意间,一股热劲儿从我心中升起:这不就是热爱的力量吗?
因为热爱,独守几十年小店的老人不觉寂寞;因为热爱,冒雨打球的学生不觉困难;因为热爱,那些追梦之人能乘风破浪,那些对生活、事业充满着热爱的人像钉子一样深深地扎入其中。炽热的心永远支撑着他们大步向前。热爱,可抵万难!
【浙江绍兴市诸暨海亮高级中学英才(3)班】
点评
这篇记叙文通过叙述老人经营木雕工艺品店和同学雨中打篮球两件事,展现热爱的力量,条理分明。文中叙述简洁,细节描写生动,场景描写烘托氛围,情感抒发自然。
范例分析二
道德“绑架”
徐栀博
网络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键盘侠们出于不平衡的心理或只图一时的快感,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其实,道德绑架是以行善的名义,通过舆论压力胁迫他人的一种行为。它不同于道德劝说,道德劝说的意图是善的,而道德绑架却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对此,我们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比如捐款,有的人明明已经捐了钱,但和别人一比较、被人“道德绑架”,于是心里受到“良心”的责备,不顾自身情况,又捐了一份。这样的人,我们有时也称之为“老实人”。要做一个有着超高道德的人,不是一件易事,因此有“老实人”每天心里都不踏实,被“道德绑架”影响到每日都在担心自己有没有在道德上出现问题。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那一段时间里人特别敏感,我也相信有不少人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一时期。
就如同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一样,道德也不是绝对的,它只是有一个平均的标准。火车、飞机等都会安排一张时刻表,但不乏晚点的情况,而如果没有这时刻表,你连它有没有晚点都不知道。道德标准也是如此,它主要起一个评判作用,为的是使人们向其靠拢(高于这个标准),从而使人们的平均水准慢慢提高。这一点我们从近代以来人们的道德水准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道德不仅是一个人的素质,还体现一个人的智慧。这并不是说要像《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样见风使舵,毫无底线,而是应有一个自我原则,在原则之上随机应变。“老实人”常为一些规矩所困,而规矩本身就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当下的规则也并不一定就适用于当下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人能够灵活变通。
总之,人有时也应放下一些过重的道德包袱,将道德与自己的生活智慧地结合起来,灵活变通。
【浙江绍兴市诸暨海亮高级中学英才(2)班】
点评
这篇议论文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述过程中,运用事例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引入对道德标准的讨论,分析其评判作用以及与人们行为的关系,有说服力。
范例分析三
一江明月淌澄心
陶 锐
一轮圆月徐徐升起,映于乡野湖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静静观月,心中不由感叹月的多变——不仅因它能穿梭山水之间,更因它能跨越时空之境。它可以是寒光砺成的刃,断绝杜子美的愁肠;它可以是桂花酿成的酒,注满谪仙人的酒盅;它可以是枫叶织成的曲,拨动江州司马的心弦;它亦可以是绿肥红瘦的海棠,细摹易安居士的凄清。今夜之月,又何尝不是曾照古人之月,何尝不镌着“月明星稀”那一份初心,何尝不刻着“天地一瞬”那一份哲思,又何尝不印着“大江东去”那一份豪情?思至此处,感古今之意,有通彻之情。然月之变幻仅此而已吗?
事实上,月早已浸入了生活,并不断滋润着我的心灵。有形之月易寻,而无形之月透渗生活之毫隙,不留踪影。半夜,寂静的纱窗边,那未熄的台灯,是月;清晨,半掩的门扉前,那温柔的呼唤,也是月。月无处不在、无时不生。月是天上瑶台,亦是人间烟火。波澜愈兴,情思愈深,不觉间尽忘吴刚徒然伐桂之苦、姮娥独倚寒宫之愁。
明月啊,如梦如幻的明月啊,你到底为何物?你是素裳披裹大地,你是银枝缠绕长空,你是流萤坠于草木,你是闲云吞吐清风。你是春水乍生,雾霭氤氲青蛟隐;你是秋波初漾,层云叆叇黄螭吟;你是夏潮翻涌,卷起蝉鸣饰华梦;你是冬泉凝结,铸成铠甲振刀戈。你是无声的韵律,你是激昂的赞歌。你是无为法,是诗境,是情!
猛然抬头,月已不在,唯见黑夜漫漫。许是江面渔歌斜唱,将月划破了;许是城中霓虹闪烁,将月遮隐了;又或许本没有月,情深处,月自生——月不过是情的一面镜子,我们所观月之多变,实为我们透过此镜,窥见情之多变。情恒在,故月长存。
【浙江绍兴市诸暨海亮高级中学英才(2)班】
点评
这篇散文对月的描写细腻,从多个角度展现月的形态美,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考生借月抒发内心丰富情感,且情感随着对月的思考不断深化,最后直抒胸臆,将对月的情感上升到哲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