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共识,更是行动。新时代以来,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呈现出加快发展态势。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信心和底气,读懂优势和未来。
时事素材
新兴产业开辟“新赛道”
四川彭州“天空之眼”基地,上万架无人机接受性能测试,涵盖研发、设计、制造、测试、维修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已经形成。江苏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初步建成6G端到端实验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创新成果频出,更好赋能千行百业。上海港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自主研发智能管控系统,人均劳动生产率为传统码头的213%,远洋集装箱船舶平均停港时间比全球主要港口缩短0.69天。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和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建成,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已超4500家,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如今,一个捷报频传的创新中国、奋进中国、开放中国,照见社会发展的当下和未来。
【素材解读】
如今,新兴产业壮大,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澎湃,创新潮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产业开辟了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战略协同带动高质量发展
山东海阳,短短6公里的航天大道,有23个商业航天产业项目落地,形成一条集海上发射、星舰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产业链。安徽界首,每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等400多万吨,全国每5只动力电池就有1只是“界首造”,昔日贫困县变身创新百强县。贵州贵阳,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数谷”。内蒙古准格尔旗,“风光氢储车”集群多业支撑;四川射洪,打造形成600亿元规模锂电产业链……西部地区也已经形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大生产力布局发生积极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让西部省份通江达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素材解读】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从全局谋划一域”,又要“以一域服务全局”,发挥好各自在大局中的优势、机遇中的优势、比较中的优势。
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疆,洛浦县在沙漠里“种太阳”,“光伏+农业”综合治沙项目既产生发电效益,又可年增干草饲料供应约3000吨,植绿、致富两不误;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预计超1200万辆,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将达万亿元水平……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我国经济绿色化程度正大幅提高,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持续增强;布局绿色产业化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拓宽新空间。阿根廷,罗马布兰卡风电场,来自中国的“大风车”每年输送约16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绿色低碳产业,成为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贡献。
【素材解读】
作为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为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讲好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故事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将不断为全球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向世界讲好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故事,有利于让各国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当前,新质生产力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成就,比如高铁技术、5G技术、新能源汽车等。中国高铁以其速度快、安全可靠、舒适便捷的特点,成为全球铁路交通建设的典范。中国5G技术在通信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则是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革命上的重要成果。向海外受众介绍这些亮点、成就,不仅要谈优势、谈成绩,也要讲好这些发展成果背后的奋斗故事,更多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视角介绍这些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变化。
【素材解读】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讲好新质生产力的中国故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必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两会热点
科技创新
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再次成为重要关键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被列为2025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从年初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到蛇年春晚舞台上宇树机器人大秀舞姿,今天,新质生产力正在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越来越多人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改革创新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根本动力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港珠澳大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黄金通道”,上海张江由昔日的“酱菜小镇”变身“科创策源地”,海南自由贸易港成型起势、进入封关运作攻坚期……中国发展气象万千,离不开改革创新蓄力赋能。新征程上,锚定总目标,坚定道不变、志不改,激发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我们必将赢得优势、创造未来。面向未来,既看到我国发展具有的诸多优势、有利条件和巨大潜能,又正视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善于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我们就不惧任何风浪,始终掌握历史主动。
“2021—2025”
2021—2025,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向外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向内看,稳经济、促发展,战疫情、斗洪峰……风险挑战面前,一次次化危为机、浴火重生,定格下亿万人民风雨无阻向前进的勇毅身影。
2021年到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34.9万亿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从新能源车的火热下线到光芯屏端网的不断壮大,从共享无人机、无人驾驶航空器、低空商用飞机逐梦蓝天到“AI+”赋能千行百业,从先进材料点石成金到黑科技驰骋田野,锚定转型发展不动摇,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高质量发展气象万千。2025年,“十四五”规划要收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意义重大。稳健航行的关键,在于厚实的底气、充沛的动能、汇聚的信心,稳中求进、以进促稳。
【结语】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壮大。今年将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干字当头、积极有为,要风雨兼程、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