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容量”与“能量”
随着“文博热”持续升温,逛博物馆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14亿人次,同比增长1亿余人次;2025年春节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游客再创新高,日均超1000万人次。
博物馆开放的时间有上限,但空间无局限。可以“向外拓界”,如四川不少博物馆积极“走出去”,巡展足迹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可以“向下延伸”,如江苏推出“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将大型展馆的网红文物送到基层展览。还可以“向内融通”,如上海科技馆推出“一平米博物馆”项目,让长须鲸骨骼标本亮相小学校园;广东广州铁路博物馆将展品搬进白云站,让来往旅客近距离感受铁路发展变迁;吉林长春文庙博物馆走进商圈,以汉服巡游、国风运动会等为市民奉上文化大餐……博物馆在拓展了展陈空间的同时,突破了建筑的有形边界,让更多藏品走出库房、融入生活、走近大众。
一座博物馆,容量总是有上限的,但其释放出的能量却是不可估量的。打破博物馆“围墙”,让文化空间俯拾皆是、文博资源触手可及,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必将更加丰富,文化自信必将更加坚定;让它们和城市融合更紧密、和生活关联更密切,文博资源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更大能量,滋润人心。
拓展边界、文化自信、传承创新、融合发展
上一篇:
找矿成果“井喷”关键在创新
下一篇:
AI再强,人类大脑也不能“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