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带来文化自信
中国有无数乡村,每个地方的乡村可能都有着自己的文化特色,都有着独特的语言和风土人情。很多人都喜欢在朋友圈分享本地的特色,这种本土、地方特色成为一种社交中的文化资本。而发达的社交媒体则为人们提供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分享渠道;文化自信赋予了人们保持“各美其美”独特性的价值自信,让乡村发展有差别而无差距。
比如,潮汕传统英歌舞表演这两年以各种方式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欢腾的大场面、姑娘小伙们欢歌的活力、“蛇步”中的文化传承,烘托出热气腾腾的年味。还有河南宝丰马街村的马街书会、浙江温岭石塘里箬村的大奏鼓表演,乡村的“非遗过大年”尤其红火热闹。尤其是在乙巳蛇年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乡村年味的“出圈”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体现了现代对农耕传统“温情的敬意”。而许多人返乡对乡村的惊讶,包含着对“慢”的温情回归。身在乡村的松弛,不必焦虑与追赶某种“社会时钟”,可以慢悠悠,步履从容……这种慢节奏,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系统中,代表着一种不思进取、没有变化、缺乏创造活力。而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乡村的慢文化则成了“诗与远方”的象征,让人得到休憩的空间。
乡村全面振兴带来的乡村发展和文化自信,让乡村成为一个拥有乡村文化自信的主体。如今人们返乡重新打量,乡村早已充满自信,甚至成为都市居民想象中的“诗与远方”。全面振兴的乡村以一种内生的精神文化自信,将地方文化、乡村文化、传统民俗与流行文化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新乡村文化,而这种文化自信必将推动乡村实现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振兴。
乡村振兴、文化自信、诗与远方、文化根系
上一篇:
AI再强,人类大脑也不能“躺平”
下一篇:
矫正以叙代议、文体不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