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细品、细想,有情、有意、有文采

作者: 魏运彬 蒋平

一、细分、细品、细想

很多考生觉得高考作文难写,原因有二:一是很难找到可写的内容,因为大多内容前人都写过了,很多话别人都说过了;二是很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写不出新意和文采。那么,有没有办法找到新的内容,并写出文采呢?笔者认为可以试试“细分、细品、细想”法。

古人云:“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小处着手、从细节出发,在细微处、细小处找新意。比如写记叙文,描写一个人的脸是鹅蛋脸,这是从脸型来说。但是脸就只有这个特征吗?我们还可以从脸的色泽、五官的搭配、脸的表情(严肃、微笑、木讷)来细分。然后再来细品:这张鹅蛋脸与别的鹅蛋脸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张鹅蛋脸让人感觉亲切,那张鹅蛋脸却让人感到厌烦呢?找到这个原因,我们就会有领悟、有心得,写出来的作文就有内容了。最后,还可以细想:这张脸为什么是苦瓜脸?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经历了哪些生活的坎坷呢?我们通过对一张脸细分、细品、细想,就可以写出有广度、有深度的作文。

写议论文,考生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写以友谊为话题的作文,可以细分为:什么是友谊?朋友有哪些类别?友谊对人有什么影响?怎样做才能收获友谊?历史上有哪些与友谊相关的有趣故事?细分之后,可以细品:兴趣之交、酒肉之交、君子之交的共同点、不同点是什么?在细品之后,还可以细想:我们要坚持怎样的交友原则?现在很多人活得很自我,交友都有强烈的目的性,不再讲究志同道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象或者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话题进行细分、细品、细想后,写出的作文自然就有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就能找到别人很少说的内容,体现自己的独特思考。

“细”是我们写作的方法。考生通过细分、细品、细想,产生无数子话题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还要细选:选一个新颖的切入点,围绕它不断拓宽、深挖,从而把作文写得精彩、深刻。

二、有情、有意、有文采

当然,作文不能只是干巴巴地叙事或者议论,而要融入考生的情感、感悟、看法,让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懂得成功或者失败背后的原因,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有情,就是在文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我们对人、景、物,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比如春风拂面,肯定觉得身心舒畅,自然就把快乐融入其中;而如果是寒风刺骨,肯定痛苦难当,也会把这种情感体验带入叙述中。对人,你喜欢他,你就写出他的种种好,如果你厌恶他,就写他的种种恶,像鲁迅一样爱憎分明地写文章,这样你笔下的世界就不是一个与别人相同的世界,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文中的情感要让读者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就不能太粗俗、太直白,而要细腻些、美好些,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共鸣。

2.有意,就是要挖掘人物行为、生活现象背后的原因,让人觉得有借鉴价值。如何让作文有意呢?一是要善于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心理以及产生这种心理的根源;二是要思考这种现象的影响;三是要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四是要进行类似的联想。在记叙文中,考生要注意在结尾画龙点睛;在议论文中,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入手阐述大道理。

3.有文采。语言表达的形式不同,给读者的感觉也不同。考生要注意,作文的语言表达不能呆板(缺乏变动),而要灵动、有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让语言有文采呢?一是描绘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有优美的意境,让作文有内容美;二是使用引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作文有形式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情是破晓的那声鸡鸣,唤醒了原本沉睡的大地;亲情是汪洋大海上的那叶小舟,拯救了挣扎在其中的人们;亲情是阳关大道上的那个驿站,温暖了浪迹天涯的游子。

你对亲情有哪些感悟呢?请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范】

那条悄悄东流的江水 ◎李唯依

江边,一阵华丽的火光猛地冲上天空,似要燃云的烟花灿烂无比。明亮中,我回眸,见那光映在奶奶脸上,而奶奶仍笑得那样温和。那一刻,我有些恍惚,恍若从前……

春风和煦时,汉江两岸草长莺飞,风景如画。眺望江中,有一小舟正欲横渡宽阔的江面,舟中有一老人,老人怀中坐着一个三两岁的小儿。小儿高举着手中的纸鸢,一束暖阳透过薄薄的风筝纸,洒在老人笑得温和的脸上,那般美好。江中的野鸭不时潜水凫游,满是闲情逸致。

不久,小舟停泊在汉江对岸,那岸上的满庭芳芷令人向往。篱下相互簇拥的油菜花在春风中肆意绽放,杨柳树上挂着三两只被遗忘的风筝。此情此景,虽不及水墨丹青的小桥流水,却是我回忆中的良辰美景。小儿坐在油菜花丛中,看着老人放飞那充满爱意的纸鸢,不住“咯咯”直笑。看老人走远了,小儿爬起身来,摇摇晃晃地跟着老人逆风而行。

盛夏时的汉江被葱茏的绿槐染上了几分清凉之意,清幽宜人。落日带烟生碧雾,余霞映水散红光。在汉江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株水草。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那河畔的槐,是夕阳中的故乡,在我心中荡漾。

槐树下,两张竹椅、一把芭蕉扇,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儿。芭蕉扇在老人手中摇动,为小儿送去轻柔的风。这柔风吹散了炎夏的暑热,亦吹动了老人的几缕银丝。小儿盯着手中一捧翠绿的莲子发愁,剥不开莲子,就去不掉莲芯,芯不去,苦不去。

老人望着小儿的烦恼神情,忍俊不禁,放下手中的芭蕉扇,从小儿的小手中拾起一粒莲子,仔细地剥了起来。一粒洁白的去皮去芯的莲子摊在老人的掌心,小儿张开小嘴,清甜的莲子便一路从口中甜到他心里。小儿美滋滋地笑着,而那树梢上的蝉鸣与江水声一同融入清凉的江风中。

秋来时,汉江渐渐清寂,枯叶添了几分萧索。一位老人和一个少年走在江堤之上。远看江面,仍可见孤舟一叶,有人独钓于江中。

残雪初晴,薄云方散,冬天已近尾声。“奶奶,明年我一定会长得比你高。”老人笑弯了嘴角,对少年答了一个“好”字。新春的烟火与红色灯笼为汉江添了几分喜色。

“轰”,细碎的回忆被烟火打断,过去与现实再次交织。我凝望着这汉江堤岸、回忆中站满绿槐的空地,如何能不怅然?

我回神之际,惊觉身边已没有了奶奶的身影,心中焦急,停步回望,见奶奶正迈步而来,仍笑得那般温和。怪我,走得太快。我站在原地,等着奶奶向我走来,就好像儿时奶奶等我,等我来牵她的手……

【浙江绍兴市诸暨海亮高级中学英才(3)班】

◆点评

内容上,考生记叙奶奶对我的关爱,是一首亲情美的赞歌。表达上,借景抒情,通过写汉江四季之景,营造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人情美、人性美。细节描写生动,放纸鸢、摇芭蕉扇、剥莲子等细节,塑造了慈祥的奶奶的形象。那条悄悄东流的江水,具有象征色彩,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有这样一条江水。语言表达具有诗性美,画面感较强,情韵丰厚。

上一篇: 一棵老树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