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钹: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亮眼,已成为世界人工智能主要创新中心之一。这亮眼表现的背后离不开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作出的奠基性、开创性贡献。早在40多年前,张钹就开始投身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论文、获得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领衔成立国内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培养了本土第一位人工智能领域博士毕业生,组建中国第一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第一”树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推动中国在这个领域大踏步前进。

1978年,已从清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20年的张钹由于所在系调整而改变专业方向,进入一个全新研究领域——人工智能。这一年他43岁,中年转型不仅知识结构上面临很大挑战,而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国内知之甚少,求教无门。1980年初,张钹赴美访学。“你们是从中国来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有外国研究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张钹很受刺激,立志让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在访学过程中,张钹率先发现数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广阔前景,跟数学出身、当时尚在安徽大学任教的张铃教授合作,一起推进人工智能研究。他说:“当时,中美间一封航空信大概要人民币8角钱,寄给对方约10天才能收到,一来一回就要约20天。我们计算过,一封信如果超过5张纸,就会超重,需多付邮资。为了省钱,我们特意挑相对薄的纸,写非常小的字。”1984年,他和张铃摘得一项欧洲人工智能奖项,成为首次获得该领域国际重要奖项的中国人。

如今,中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创新应用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人工智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全球排名第一,核心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在第三代人工智能发展上,中国科学家今天与国际同行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已经摸索出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道路,正在向新的科技高峰继续攀登,我们有能力为造福国家和民族、造福全人类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张钹表示。虽已经86岁高龄,但是他仍活跃在科研创新领域。

直面挑战 艰苦奋斗 矢志不移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钹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正视差距、风雨兼程,一路追赶着国际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永远在路上,矢志不移、创新不止的科学家仍然奋斗在一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