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建兵:推动玉米种质创新
2025年全国两会的“委员通道”上,严建兵在接受采访时说:“去年全国玉米总产量2.9亿吨,蛋白含量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能增加290万吨蛋白,如果能把这些蛋白都有效利用,相当于少进口700到800多万吨大豆。不要小瞧这一个个百分点,每一个百分点都来之不易,都弥足珍贵。每多一个百分点,就多一份底气,多一份保障。我们也正在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地努力,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稳更牢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这位深耕农业领域的科学家,三十年如一日“死磕”玉米研究,为全球玉米种植和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在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着一个“隐形挑战”——生产肉蛋奶所需的饲料蛋白多来自进口依存度较高的大豆。严建兵为发展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进口、提高我国饲料蛋白自给能力,经过多年的攻坚决战,培育了多个蛋白含量超过10%的新品种,让玉米既当“能量包”,又做“蛋白罐”,实现“一物两用”。
提高玉米高蛋白是玉米种植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除了高蛋白,一个好的玉米品种还要高产、适合机械化收获,要多种优良性状集于一身。经过11年持续科研攻关,严建兵团队找到一个关键基因,利用该基因可以实现玉米收获期籽粒快速脱水。“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中国玉米种业创新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把此差距做成图表,悬挂在实验室显要位置,时刻自警,要风雨兼程、自强不息。”严建兵说。
严建兵坦言:“很多人用一生时间在从事一件可能没有结果的事。”他们所做的这件事,也许就是一件可能看不到结果的事,但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就是“国之大者”。
攻坚克难 国之大者 使命担当
作为农业科研人员,增产优产的使命在肩,严建兵向大地找答案,对不可能说不。为了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稳更牢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严建兵正在以每个百分点为单位努力打响“蛋白自由”的攻坚战,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