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诗魂,永远的古典文化传承者

作者: 孔熙月

听闻叶嘉莹去世的消息,内心突然一颤。“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她说她的一生只为一件事,要“把不懂诗的人接到诗里来”。诗成就了她,也救赎了她。诗人席慕蓉曾评价她“就是诗魂”,确实,这百年诗魂,永远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我之前在网上看过叶老师的公开课《中华诗词之美》,当时她讲的是李商隐,今日我又花了一个小时再看了一遍,心中感慨万千。

最吸引我的是她那吟诗的腔调,讲究平仄节奏。如今我们学诗似乎不再讲究吟诵了,古人说吟而成文,所以当我听到叶老师第一次读诗时觉得怪怪的,但是多听了几次后,发现吟诵确有它独特的美感,也更能表达诗歌的情感。不仅如此,叶老师还吟唱诗歌。在课上,她吟唱了一首李商隐的《嫦娥》,使诗更显孤独和寂寞。而诗被她吟诵时好像活了过来,就像李商隐跨越千年站在我们面前,可见她激发的是何等深沉的共情与共鸣。

其实,叶老师与李商隐有着特殊的缘分,她谈到李商隐的一首诗叫《送臻师》,感受最深的一句是“苦海迷途去未因”。叶嘉莹出生时中国并不太平,如她所说“人生就像一个苦海,有生离死别。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罪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战争,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我们人生在苦海之中,我们都迷失了,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不知道我们现在所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佛教说有过去、未来,所以‘去’是过去,‘未’是未来,我们都把去来的因果迷失了。”小时候的她也像李商隐一样不知这个世界的救赎在哪儿,所以她和了一句诗:“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在无数痛苦的时刻,她只有自赎以自渡。所以她在经历了家国动荡、漂泊流离,少时丧母、晚年丧女后,这一桩桩一件件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难以渡过的难关,都在诗中得到了救赎。

诗歌的价值在于滋养人心,让人在喧嚣的世界找到心灵的港湾。现在的我们常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无法认识诗歌对人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更难与诗共鸣,一是我们所经历的事太少,二是我们失去了那一份诗心。

愿我们永葆诗心,活得纯粹自然,追随叶嘉莹的百年诗魂,感悟诗词之美!

【福建龙岩市第二中学高三(8)班】

◆点评

这篇作文开篇以叶嘉莹去世的消息为切入点,通过对叶嘉莹身份定位及他人评价的阐述,迅速将叶嘉莹的形象树立起来,奠定了全文缅怀与敬仰的情感基调。主体串联回忆,先是描述叶嘉莹吟诵的独特美感,随后讲述她的人生经历与诗歌相呼应,逻辑上层层递进,逐步展现叶嘉莹通过诗词获得救赎的人生历程。结尾联系当下,发出永葆诗心的呼吁,实现从对叶嘉莹个人的缅怀到对社会现象反思与永葆诗心的呼吁,主题升华的同时深化了思想。

【陈香瑶/供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