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虽轻,可适九万里

作者: 山东一考生

余秋雨曾言:“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影子,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诚然,个体的渺小与伟大是相对的。万事万物都好比一片树叶,虽轻但可适九万里。

身为一叶,俯仰一生,清醒认识自我。“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舟行赤壁,苏轼之客曾如此表达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其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个体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但是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自我。作家马识途在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时坦言,自己没有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这正是清醒认识自己的表现。活在这世上,须臾一生,我们应清醒地认识自我,正如苏轼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身虽一叶,志比凌云,可适九万里。“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再微小的光也是光,再平凡的人也有他们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身虽一叶,李白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雨季何患?”张晓风的《雨荷》告诉我们,身虽一叶,只要不因现实而放弃自己心中的梦想,终能守住本心。正如《屈原列传》中称赞屈原文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即使是再寻常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也可蕴含宏大、深远的主旨。

一叶献宏图,小终可成大,渺小中孕育伟大。鲁迅先生在《热风》中写道:“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一叶虽轻,倘若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也可在奉献社会中“适九万里”而“不必等候炬火”。身虽一叶,于敏将一生献给国防事业;身虽一叶,退休老人白芳礼捐资助学,青丝共白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使小如一叶,我们也应将个人理想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从渺小到伟大的蜕变。

诚然,我们要有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但这绝不是我们自暴自弃的理由。人类社会好比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个零部件,虽小,但至关重要。由此观之,“小”不再是“大”的反义词,“小”亦可见“大”。正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虽轻如一叶,但需永怀“可适九万里”的自信。

点评

本文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手法灵活。开篇引用名言巧妙点题,化用庄子名言点明“虽轻但可适九万里”的观点。然后用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证阐释,使“小”与“大”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最后引用名言作结,首尾呼应,强化论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