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艺术手法,多维鉴赏情感

作者: 张德平

考点概述

考生要能够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捕捉诗歌意象,辨析诗歌艺术手法,营造诗歌意境乃至情境,从而准确解读诗歌的情感或情怀或理趣。如此,方可称为真正读懂诗歌。

试题演练

姑苏有赠

◎〔南宋〕俞德邻①

画楼珠翠列娉婷,

辽鹤重来失故城②。

商女不知宁有恨,

徐娘虽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

双桨莼波急去程。

却倚阊门重回首③,

笳声呜咽暮云横。

〔注〕①俞德邻:宋末元初诗人。作此诗赠旧识歌女。②辽鹤:《搜神后记》记载,丁令威学道成仙后化为白鹤回到故乡,一少年欲张弓射杀,白鹤盘旋而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③阊门:姑苏城西门。重:难。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破题,写诗人在姑苏精美的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歌女,既点明了题赠之地,又引出了所赠之人,诗句颇有画面感。

B.首联借丁令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再见故人的感慨,后文的“急去”与“重来”相应,又写出了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C.颔联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句表达委婉的讽喻,虽然世事变迁,“商女”已成“徐娘”,但她对历史的沧桑仍旧木然无知。

D.“一帘花雨”写诗人能与旧知重叙过往的心情,“双桨莼波”写诗人与旧知匆匆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用语清新淡雅,深婉感人。

2.后人言此诗“以花月之缘为载体,传缅怀故国之情思”,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

拓展延伸

一、景为情设,情因事起

景,只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道具和载体;情,则是诗的灵魂。常见的情与景的表达方式有:

1.触景生情。客观景物触发诗人的情感,使情感自然流露。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面对萧瑟的秋景,引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孤独的感受。

2.情景交融。景物和情感紧密结合,共同表达主题。如杜甫的《春望》中,春景与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交织在一起,表达了深沉的主题。

3.以景结情。诗歌在抒情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体味诗歌的意境。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中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以景结情,壮阔而悲凉。

二、以事明志,缘情写景

梳理诗中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1.卒章显志。揣摩起结,可破解诗歌的中心思想。“起结”是指律诗的首联(起)和尾联(结)。首联要迅速地点破题目的含义,说出事件的大概信息,为后文做铺垫。尾联则收束前文,集中体现全诗主旨和诗人思想感情,即卒章显志。如王维《山居秋暝》的首、尾联合起来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心。

2.缘情写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一般来说,缘欢悦之情,多选明丽之景为载体;缘悲愁之情,多选凄凉之景为载体;缘复杂微妙之情,多选朦胧幽邃之景为载体。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感情色彩强烈。

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考生要抓住所写之物的特点,如形态、色泽、品质、环境等,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

1.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或人格,以物喻人。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中“蝉”的形象、杜甫《春望》“城春草木深”中“草木”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代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物象的特点。

四、化用典故,情蕴典中

古代诗歌经常通过引用有关的人、地、事、物之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或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1.明用典故。直接引用典故中的句子或词语,使读者能够立即识别出引用的内容。如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运用了《世说新语》《论语》《庄子》中的典故。

2.暗用典故。不直接引用典故中的句子,而是通过某种方式暗示或象征,使典故的内容得以间接表达。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表达了御敌保国之志。

3.化用前人诗句。对前人的诗句进行改编或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诗句,同时保留原诗句的精髓。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化用了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通过增加形容词“漠漠”和“阴阴”,使诗句更有画面感。

4.反用典故。反用典故,即通过反用前人的诗句,产生新的意义。如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用了东晋王导、谢安的故事,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五、炼字炼句,凝练生动

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要讲究韵味。

1.动词的炼字。动词的炼字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如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赋予了笛声以人的情感,使得整个画面生动了起来。

2.形容词的炼字。形容词的炼字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分别描绘了孤烟的直和落日的圆,使得整个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叠音词的炼字。叠音词的炼字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如崔颢在《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中,使用叠音词“悠悠”,增添了诗句的音乐性和画面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4.数量词的炼字。数量词的炼字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齐己《早梅》中,“一枝开”这样的数量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独特之处,也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5.虚词的炼字。虚词的炼字可以使诗歌收到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减其色。

6.色彩词的炼字。色彩词的炼字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翠”“白”“青”等色彩词,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