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与慢”的二元思辨
作者: 李文伟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支付手段不断革新,人们不愿再慢吞吞掏钱,而选择便利快速的手机支付;无论是听书还是追剧,都习惯性选择两倍速播放……现代人似乎越来越喜欢“快”生活。
材料2: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的生活节奏已经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快”与“慢”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来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二元思辨类作文很多时候不是简简单单的A好B不好的取舍,有时候A是B的条件,比如高考热点主题“可为与有为”“爱与忧”“达人与达己”;有时候A、B是各自在一定条件下并行不悖的存在,如高考热点主题“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出乎其外与入乎其内”“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好奇与定论”“靠人与靠己”;有时候A与B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高考热点主题“强与弱”“无用与大用”,考生要写出转化的条件是什么。总之,二元思辨类作文要求考生仔细分析,写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高分策略
考生要先明确文题两个关键词“快”与“慢”的内涵。快,指速度快、效率高,囫囵吞枣不是真正的“快”;慢,指精雕细琢、追求卓越,拖沓磨蹭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慢”。作文从头到尾都要保持关键概念的一致性,如写“快慢结合才是大智慧”,在开头和结尾都要紧扣中心观点,不能偏离;分论点可以设置为“慢是方式,快是目标”“慢中有快,审时度势、争分夺秒”“快中有慢,提差补漏、一个不少”。所用论据的核心概念要和论点的核心概念保持一致,要让古今中外的事例都有,对论据的细节掌握得越丰富越好,如此才更有说服力。
写作时,考生不能简单地说不喜欢快生活,喜欢慢生活,会过于主观、简单;分论点不能采用“快的好处是……”“慢的好处是……”这种形式,会将二者关系割裂开来,不够圆融、周密,更没有深度可言。
热点素材
“等不得,也急不得”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等不得,也急不得”,要求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等不得”,强调形势紧迫、机会难得,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派,看准了就抓紧干。新年伊始,四川省就发布“双向揭榜挂帅”2025年首批榜单,奋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不等不靠、说干就干的执行力。“急不得”,要求我们头脑清醒,保持耐心和定力,增强系统观念、系统思维,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比如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等,都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素材解读
“等不得”“急不得”一快一慢,是历史主动和历史耐心的辩证统一。实事求是,宜快则快,宜慢则慢,对于当前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需要打攻坚战的,要一刻不停抓紧干;对于需要久久为功、打持久战的,则应“徐徐图之”。
工匠精神里的“慢”与“快”
工匠精神里既有以万千锤而铸一器的“慢”,也有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快”。快的背后,是慢的沉淀。对很多大国工匠来说,极致就是和机器拼精度,和时间拼速度,和标准拼态度,让“细”更细一些。“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攻克数百个焊接技术难关。汽车五六层的喷漆,“90后”杭州青年杨金龙可以保证每层厚度误差不超过0.01毫米。黄大年留学回国,惜时如金,夜以继日,带领团队协同攻关,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充满实事求是的谨慎论证。如果说不断追逐“快”的脚步,能迅速捕捉机会占领鳌头,那么,时而“慢”下来的沉潜,能走得更远。
◆素材解读
合乎“规律”、不越“边界”、遵循“科学”的“快”能指向成功,但也不能缺少在“慢”字上下功夫。徐疾有致,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应把握好工匠精神里“慢”与“快”的辩证法,让事业有高光,让人生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