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诗歌不可复制
作者: 卢雨菲诗的本质和价值简单来说,是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把人与自然做一种艺术的诠释。人类的诗歌如同蝉蜕般凝固了生命的顿悟,而AI生成的诗句却只是精巧意象的堆砌。人类诗歌与人工智能最本质的分野是什么?前者是灵魂在现实荆棘中挣扎出的血痕,后者则是算法编织的完美茧房。
人类诗歌的不可替代性,首先在于情感的真实性。艾略特曾说,“诗歌是情感的蒸馏”,这种蒸馏过程必然伴随着创作者的精神沉淀。DeepSeek可以生成适合情境的多种意象,却无法理解文学作品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与之烙印的有创作者个性的印记。正如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褶皱里,隐藏着匠人对永恒的渴望。同样,人类诗歌的每一句都是灵魂的歌唱。
人类诗歌的不可替代性,其次在于生命体验的独特性。海德格尔指出“诗是存在的家”,这个家必须由创作者亲自搭建。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皆源自诗人以自身丈量山河的苦旅。而AI的“风起秋叶舞”不过是数据库中风、秋叶、舞三种元素的机械组合,精巧却无温度。当苏轼在黄州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他已将贬谪之痛、顿悟之喜熔铸成独特的生命密码,这种不可复制的人生体验是AI无法实现的。
人类诗歌的不可替代性,还在于语言的创造性。里尔克强调“诗是经验之结晶”,而结晶过程需要打破常规语法的桎梏。北岛在《回答》中写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种词语之间的悖论张力,源自诗人对时代悖谬的深刻体验。反观AI生成的诗句,往往困于押韵与对仗的樊笼中,如同被算法驯化的鹦鹉,能言却无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淒惨惨戚戚”的叠字绝唱,正是突破语言藩篱的创造性典范,这种表达是任何AI模型都无法企及的。
从《诗经》中“蒹葭苍苍”的原始吟唱,到艾略特《荒原》中的现代叹息,诗歌始终是人类从深渊中抛出的救生绳。或许某天,AI能完美复刻星辰的轨迹,但唯有带着体温的诗歌,才能照亮我们在宇宙中孤独的航程。
【河北石家庄精英未来高级中学(5)班】
◆点评
作文选取古今中外的人类诗歌与AI诗句,形成跨文化对话。文中引用艾略特、海德格尔、里尔克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与思想深度。文中锐词新语迭出,比喻生动(“算法编织的完美茧房”“救生绳”)、动词精准(“灵魂的歌唱”“熔铸成独特的生命密码”),语句兼具节奏感与感染力。
【曹保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