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任务概要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主要阅读自然科学论著与社会科学论著,旨在引导考生体会和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表达的特点,提高语言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拓宽文化视野。

活动一

感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理机能。从生理机制上来讲,感觉是感受器接受刺激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过程。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元周围突起的末梢,它能接受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感觉纤维传入神经中枢引起感觉。每种感受器只能感受某种特定的刺激,所以感受器的构造是多种多样的。

在感受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受体。如果外来物质或体内的代谢废物对受体的刺激过大,身体就会有所反应,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甚至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此时,我们可以选择该受体的阻滞剂降低受体与相应物质的结合,从而改善健康水平。受体还可以诱导细胞生长、分裂和死亡,可以调控膜通道“开关”或调节细胞结合,在信号转导、免疫治疗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受体是生物学家、化学家和医药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

科学家对温觉受体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早先,一些科学研究表明,在辣椒素和高温的刺激下,一部分感觉神经细胞会变得活跃。然而,科学家没有找到这种现象的生物化学机制。于是,美国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着手研究人们吃辣椒后引发的身体反应,试图揭示火辣感觉的本质。之前,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在辣椒中,对人体产生刺激起关键作用的是辣椒素,但是对其作用的微观机制并不清楚。

大卫·朱利叶斯创建了一个包含数百万个基因的数据库,这些基因可以对疼痛、温度和触觉作出反应。最终,他确定了能够使细胞对辣椒素敏感的基因,由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就是人体感受辣椒素的受体,后来被命名为“TRPV1”。这种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的细胞中。这种受体可运输特定的离子,从而产生神经系统可接收的电信号。正是TRPV1这个受体,让人们接触辣椒素后产生“火辣辣”的感觉。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RPV1受体除了对辣椒素有所反应外,还可以对其他温热感觉作出反应。因此,TRPV1受体也被科学家称为温觉受体。这项研究证实了科学家之前的发现是对的——热感和辣感的确都是相同的受体在起作用。因此,人们发现冷感可以消除辣感,如果我们在吃完辣椒后感到难受,再喝点水或吃点冰激凌,感觉就好多了。这是因为冷的食物可以抑制人体内TRPV1受体的兴奋度,从而降低辣椒素带来的火辣刺激。

既然有感受温热的受体,那么是不是也有感受凉爽的受体呢?在辣椒素受体研究的基础上,朱利叶斯利用从薄荷中提取的薄荷醇作为刺激源,从基因库中找出相应的基因,识别出能对薄荷醇作出反应的TRPM8受体。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RPM8受体在低温的刺激下会产生强烈的电信号。因此,朱利叶斯确认它就是感知凉爽的受体,并将其称为“冷觉受体”。

相对于冷热变化来说,人类对触碰更为敏感。然而,当人体感知温度的机制被不断揭开时,科学界仍不清楚人体将机械刺激转化为触觉的受体是什么。科学家阿登·帕塔普蒂安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一种胶质瘤细胞,这种细胞在感受到触碰带来的压力后会产生电信号。接下来,他也按照朱利叶斯的研究方法,去筛选控制触觉的基因。最终,帕塔普蒂安找到了那个基因,并在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膜上发现了这个基因编码的受体。他将所发现的触觉受体命名为“PIEZO”,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压力”。他还发现这类受体有两种,即PIEZO1和PIEZO2。当然,这两个受体不只存在于胶质瘤细胞中,它们还存在于其他多种细胞中。

大卫·朱利叶斯的研究发现,温觉受体还与痛觉相关,尤其是与炎症相关的疼痛。在我们患有疾病的时候,医生会叮嘱要忌辛辣食物,不管是感冒发烧、鼻炎哮喘还是肠胃不适、发炎生痘都要忌辛辣。这就是因为温觉受体在受到辣椒素刺激后,会让人体释放炎症递质,导致组织发炎、红肿、哮喘、流鼻涕等。因此,如果能找到抑制温觉受体发挥作用的药物,就能降低人体对疼痛的感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有效治疗折磨不少患者的慢性疼痛,也能为抑制癌症等疾病引发的疼痛提供新方法。

帕塔普蒂安的研究表明,触觉受体不但让我们有效地感知周围的碰触,而且还能在感知自身位置和运动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与触觉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会导致多种遗传病,导致患者辨距困难、步态异常、脊柱侧弯、肌肉无力和萎缩等。随着后续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触觉受体对调节其他与压力有关的生理过程也会起到关键作用,比如血压、呼吸和排泄。医药专家正在开发调节触觉受体的药物,以缓解相关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痛苦。

(摘编自杨先碧《破解人类感知之谜》)

【训练】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有外来物质使β受体受到过大刺激,引起了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症状,那么治疗方案中可以建议选择该β体阻滞剂进行干预。

B.人们常说“人生有五味,酸甜苦辣咸”,但是通过大卫·朱利叶斯的实验可知“辣”实际上是温觉受体受到辣椒素刺激产生的辣感。

C.盲人在用手指轻按盲文字母凸起的圆点时,按压处的神经感觉器接收到压力等信号,最终产生触觉,从而可对盲文进行识别。

D.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大卫·朱利叶斯等人的研究将人们对感觉的认知上升到宏观层面,这种巨大进步为人类健康提供了保障。

2.这篇自然科学的论著,充分体现了“科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答:

活动二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很重要、很有民族特色的概念,它的内涵涉及文艺作品所蕴涵的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意旨与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之间关系,涉及对于两者结合方式的要求。文学艺术如果只是反映对象的形貌,只是写境、写象,即使写得非常细腻,写得十分逼真,那也是不够的。文学艺术里的“境”要表达出意旨,文本里的“象”要表达出情味,这是更加重要的。

在文学艺术中描绘境、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达意旨、意味,就是古人说的立象以尽意、造象以传意、观象以求意。境,作为汉语词汇,最初指空间的界域,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后来转而兼指人的心理状况,涵义大大地丰富了。在六朝和唐宋,“境”的含义不再只是纯粹客观的展现,而带有主观感受性在内。唐人以“境”论诗的较多,并且逐步赋予其稳定的内涵。总之,在诗学中,境和境界的含义,既指外,又指内;既指客观的景象,又指渗在客观景象中的精神。“境”虽然已经包含了诗人心理的投射作用,而诗论家仍然觉得不够,于是又提出意境,以更进一步强调主体性。

意境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要表达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思想,一是艺术形象的审美意味,两者有时候不容易截然分开,而后一方面又常被人们所忽略。对于诗学理论来说,后一方面更有研究的价值。客观对象的形象进入文学艺术,要在文艺家的心中经过陶冶、重铸,要诗化、审美化,才会有艺术形式的独特表现;正是在这个过程里,才显现出平庸的文艺家与优秀的文艺家的区别。

另一点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中国古代意境论中,比较注重的,是心与境的双向互动,而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从创作主体方面说,画家、诗人创作意兴,是在境与心相互激发中迸出火花。

(摘编自王先霈《意境》)

【探究】

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战国时的武士)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请结合材料中“意境的‘意’”,从诗学理论的角度对此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