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从何处寻?
作者: 宗白华“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首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你的心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从而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
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了吗?我说,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情欲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说来,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地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据琴曲《伯牙水仙操》序,伯牙学琴多年不成,后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于是仰天长叹,“乃援操而作歌”,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里所理解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
(节选自《美学教育》)
【赏析】
“移情”指把内心对于美的真实深刻的感受投射到外物,以创造形象,成就艺术,是由对象到情趣到形象。作者以发掘梅花之美为例,将主观感受抽离,客观讲述如何发现美,以辩证的方式分析美的问题,关注主客观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表达
绘画如同文学一样,作品完成后往往与最初的设想截然不同。作品只是创作过程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却充满快感,这快感包括抒发、宣泄、发现、深化与升华。
绘画比起文学有更多的变数。吸水性极强的宣纸与含着或浓或淡的墨的毛笔接触时,充满了意外与偶然。它在控制之中显露光彩,在控制之外却会现出神奇。在笔锋扫过的地方,本应该浮现出一片沉睡在晨雾中的远滩,可是感觉上却像阳光下摇曳的亮闪闪的荻花,或是一抹在空中散步的闲云。有时笔中的水墨过多过浓,山顶峰尖被向下流散的、压向大地山川的天下的云慢慢地吞没。它叫我感受到,这是天空对大地惊人的爱!但在动笔之前,并无如此的想象。到底是什么,把我们曾经有过的感受唤起与激发?是绘画的偶然性。
然而,绘画的偶然必须与我们的心灵碰撞才会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画面。绘画过程中总是充满了不断的偶然,忽而出现,忽而消失。就像我们写作中那些想象的明灭,都是一种偶然。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的,是我们敏感又敏锐的心灵。因为我们是创作者,我们有着敏感的内心,其中还积攒着庞杂无穷的人生感受。我们无意中的记忆远远多于有意的记忆,深藏心中的人生积累永远大于写在稿纸上的有限的素材。但这些记忆无形地拥满心中,日积月累,重重叠叠,谁知道哪一片意外形态的水墨,会勾出一串曾经牵肠挂肚的昨天?
然而,一旦我们捕捉到一个稍纵即逝的偶然,绘画的工作就是抓住它不放,将它定格,然后去确定它,加强它,深化它。一句话足以道尽:
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
请结合上面的文字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对美的创造与表达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