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授的“乐音探究”
2025年3月初,哈工大物理学院教授李俊庆“乐音探究”大学物理实验课,又一次面向大一学生开课。与传统的物理课堂不同,在这间实验室里,吉他、小提琴、电子琴……乐器比实验器材的种类还要丰富。在公众印象中,物理课是很严谨的,实验课的常用器材应该是安培表、电阻器之类的东西。然而,在李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们有的坐在电子琴前,有的抱着吉他,还有的时不时按动着电子琴键,李俊庆还亲自拉起小提琴……多才多艺的物理教授和“另类”物理实验课,令人耳目一新。
在不少人的观念里,科学与人文艺术似乎是属于不同维度的东西。其实,二者从来不是割裂的两极:物理学家费曼常赴世界各地音乐演出;袁隆平自学小提琴,把这比作最能触及灵魂深处的声音;中科院博导陈涌海教授唱摇滚版《将进酒》风靡一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想象力的源头便是科学与人文艺术共同滋养的精神沃土。正如爱因斯坦的小提琴弓与相对论公式共同勾勒出宇宙的和谐,李俊庆的琴弦振动实验揭示了乐音的物理本质——周期振动与谐波整数比。这种跨领域的观察,让学生魏于恺从“一根弦的泛音”中获得灵感,最终将科研成果推向国际期刊封面。2022年,几名学生以乐音振动显示盘,将特定的乐音转换为独特的图案。琴弦振动,图案显现,物理的奇妙尽显视听之间。
从兴趣启发到科研突破的贯通,李俊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更让物理知识兼具理性逻辑与艺术美感。那些从未摸过乐器的学生,在振动波形中看到了艺术的科学逻辑,在弦音和谐中触摸到物理的诗意表达。在人工智能重塑人类分工的时代,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素养的人才更能保持创新活力。当物理公式与音乐旋律在示波器上形成共振时,真理的美感便跨越了学科边界。
艺术与科学、人文素养、创新活力
上一篇:
以提升自我为渡己之舟
下一篇:
传承发展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