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史的仪式感连接个体记忆

2025年3月,“研究生耗时5年编成高中班史”一事引发网络热议。其制作班史的计划是从5年前高中毕业时开始的,当时是想写成班级日志留个纪念,但隔壁班听说后也加入进来,材料越写越多,最后就按照古代的历史书模式排版,和几个同学合作,数次修改,到2025年初才完成了这本包括两个班的班史。这本班史里,把班主任写成“本纪”,其他老师写成“世家”,同学写成“列传”,俨然一部微缩版的纪传体通史。这些针对高中时期点滴小事的书写,记录的是一个小集体的共同回忆:无论是操场上的奔跑,还是教室内的嬉笑打闹,抑或是课堂上的“一本正经”,都是曾经发生在他们身边无比鲜活的细节。这本班史有七八十页厚,字数达三万六千字,文稿全部手写,其中有一万五千字用文言文写成。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个书写班史的案例。山东烟台鲁东大学的42名学生,就曾写了一本关于大学学习生活的班史。

对个体而言,纵观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在与这些小事“打交道”。这些别样的记录让人们知道,那些微小的、关于青春的美好回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礼物。

无论是“研究生耗时5年编成高中班史”,还是“鲁东大学学生编写大学班史”,都有其价值所在。这些内容并非是琐碎日常的简单拼凑,而是以一种极具仪式感的方式将个体的记忆进行了有温度的连接,这份“心意”无比珍贵。

青春回忆、仪式感、记忆温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