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经纬中,自有智慧生
作者: 刘传达“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历代先贤邀游无涯书海,留下了无数治学箴言。孔子提出学思结合,杜甫主张破万卷书,朱熹认为精熟为要,苏轼赞美诗书气韵……这些看似矛盾的书卷论道如林中听泉,流淌山涧的妙语似有分歧,却在智慧的深谷中回响共鸣,激荡出求学真理的万千气象。学非有碍于思,思正有功于学。治学之道,当于勤学与深思的交织中,寻得智慧的平衡点。
孔子言:“学而不思则罔”,强调了思考的明辨之力;荀子道:“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颜回陋巷问学,乃知“克己复礼”的深意;子路庭前问政,方得“先之劳之”的箴言;张载关中问道,始悟“为天地立心”的真谛;王阳明龙场问心,终明“知行合一”的至理。古代先贤发问启智,以学为舟,以思为楫,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汲取所需并化为己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治学之道,当在广博与精深的交融中,叩响求知的回音壁。
博观之要,在于破万卷书的积累。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遍览金匮石室之典籍,又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终成“史家之绝唱”。约取之道,在于精研细读的深耕。朱熹读《论语》,“一章之书,读数日方竟”,以“字字咀嚼”的功夫,终成理学集大成者。王国维研《说文》,“一字之训诂,穷年累月”,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开创古文字研究新境界。这些大家启迪我们:治学如登山,走马观花难览胜景,唯有滴水穿石、泛览千卷,方能领略无限风光。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治学之道,当在读书与践行的交错中点亮思想的启明灯。观古,诸葛亮隆中苦读二十载,联孙抗曹,舌战群儒;范仲淹寒窗苦读十余载,胸怀天下,以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千秋楷模。酌今,屠呦呦研读中医药典籍,成功提取青蒿素,攻克了疟疾难题。满腹经纶从来都不是无用的,读书不仅在精神上给予我们滋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辽阔,更在现实中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眺望,那些看似相悖的治学智慧,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而是先贤们在经纬纵横中洒下的点点火种。我们既要有勤思善学的执着,又要存博观约取的智慧,以化知行合一之境。
【山东庆云县第一中学高三(7)班,指导老师: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