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任务概要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对学术论著选篇或整本书的阅读,帮助具有学术研究兴趣的考生感受、体认学术研究的意义和路径,了解学术论著提出问题、阐述观点、组织论证的方法,并借鉴、应用到自己的探究和表达实践中。

活动一

材料一: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的一种类型,是基于算法、模型和规则,生成相关内容的技术。这种技术依托事先训练好的多模态基础大模型等,利用用户输入的相关资料,生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内容。

目前,生成式AI的生产功能愈发强大。在生成式AI的技术渗透下,作为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新兴新闻类型,短视频新闻在媒介生态中的地位快速提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生成式AI必须要对新闻素材进行学习,才能自动剪辑生成符合新闻报道要求的短视频。这种自动化素材剪辑功能可以提高视频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工编辑的工作量和时间成本。例如, 我国开发的5G高新视频AI智能剪辑平台可以依据对原有视频资源的深度理解,自动分析社会动态,捕捉最新热点,进行智能剪辑。

生成式AI还具有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这也是生成式AI与其他人工智能在功能上的显著区别。通过对新闻文字、图片、视频等大量素材的深度学习,生成式AI可以生成符合用户需求的新闻内容。在生成式AI未应用于短视频新闻生产时,短视频新闻生产因现场视频素材缺失或匮乏,将有限的图像反复播放,呈现有限的视觉效果。在生成式AI应用于短视频新闻生产后,短视频新闻生产既可以对现有的新闻图像进行整合与延展,也可以通过生成动画的形式还原新闻现场。这反映出生成式AI不仅能将复杂的事件、深奥的数据等转化为便于理解的图表或图像,还能通过视觉生成能力,实现传统新闻无法实现的效果,增强短视频新闻的现场感。

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AI合成新闻主播常有面部僵硬、肢体不自然等问题。因此,生成式AI一定要获取大量、真实的新闻主播视频,深度学习他们的语音、表情、动作等特征,这样的话,AI合成新闻主播不仅语音语调与真人无异,面部表情丰富自然,而且肢体动作流畅真实。AI合成新闻主播依托的是计算机代码,若代码设计合理无漏洞,便基本上不会发生错读、漏读等情况。

(摘编自石新平《生成式AI在短视频新闻生产中的应用、现实问题及对策》)

材料二: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视频制作中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

前期图像生成需经历如下步骤。第一,信息数据采集。通过简易信息聚合订阅等方式,从新媒体平台获取最新的实时新闻素材。第二,提取数据内容。监控到新闻素材后,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第三,数据语言处理。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提取和过滤。第四,图像生成。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后,再将内容、图像等进行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最后生成高质量图像。

智能剪辑和视频编辑在制作新闻视频时应用尤为广泛。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新闻内容的逻辑结构、新闻关键词等语义信息,自动剪辑、合成高质量新闻视频内容。同时,通过学习视频画面前后的关系,在无数种视频剪辑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

对新闻视频进行编辑时,通常需要对编辑好的内容配音播报,传统方式是采用人工录音。配音完成后,还需修改字幕内容及出现位置,非常影响视频编辑的效率。对此,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将文本转化为语音,还可以让字幕播报的画面与声音的位置保持一致。但人工智能生成的新闻视频依然存在语音机械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字节跳动公司在2024年6月发布了语音合成模型SeedTTS,此模型具有优越的情感控制能力,可以根据需求生成具有不同情感的语音,使其不再机械。不仅能使观众增强“身临其境”的沉浸感,还大大节省了后期制作的时间和成本。

人工智能在后期内容自动优化方面也表现出色。传统的数字化加工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在进行新闻视频素材收集时,时常出现视频画质不高、色块杂糅、原始色彩丢失严重等问题。传统解决方法一般是先进行物理修复再进行数字化扫描,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随着AI技术的发展,视频画面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而最新的人工智能超分辨率技术可以根据学习到的模式和规律,预测出缺失部分的像素值,还可以自动识别污渍、杂糅、破损等像素值突变的问题,恢复出原始清晰的图像。超分辨率技术能够精准地识别并优化原始影像中的细节,有效地增强了画质。

最后,人工智能对观众新闻类型喜好的分析,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新闻视频。采用基于时空特性的长短期记忆模型,精准捕捉并适应观众看视频时兴趣转移和关注变化的动态过程,确保每一类新闻都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摘编自牛帆、刘昊旻《基于人工智能的新闻视频生成应用与实现》)

【训练】

1.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我国5G高新视频AI智能剪辑平台证明了生成式AI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

B.材料二运用道理论证,说明人工智能可以捕捉并适应观众看视频时兴趣转移的动态过程。

C.材料二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说明分析,内容条理分明,层次步骤清晰。

D.材料一侧重介绍生成式AI的生产功能,材料二侧重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制作新闻视频。

2.请根据材料,谈谈人工智能生成新闻视频给观众带来了哪些体验。

答:

3.央视《晚间新闻》在描述候鸟迁徙的背景资料时,选用了AI生成的视频。然而,当出现鸟类动态群像时,此视频却存在鸟类动作扭曲不自然、色块杂糅、语音解说等过于机械的问题。请结合材料,说明利用人工智能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

答:

活动二

乡村里的老人们对房子有一种认识,那就是房子是有意识的,当你要住它时,它是活的,充满了活力,当你不住时,它就莫名其妙地坏了,最终会塌掉。这只是表面现象。老人们对房子更为普遍的认识是,它要符合古代圣人们给我们定下来的伦理,这就是古代建筑学伦理。这些伦理思想被一群风水先生掌握着。哪里是房子的中心,哪里建大门、后门,哪里建卧室,哪里安床、放书桌,都有一套规则在运作。按此规则落成的建筑,比如北方的四合院,包括紫禁城、武当山建筑群和很多名刹、古城都如是。换个说法,古代人关于建筑是有自己的大数据系统的。伏羲画八卦是古人几十万年观察和体验得出的大数据结果,女娲补天也是这种大数据得出的规律的一种修订。这都是属于古人的科学,百姓日用而不觉。

汽车被我们称为机器,大多数人觉得它没有灵魂,可是你如果热爱它,天天产生欢喜的情感,并赞美它,它便与你人车合一,会保护你,它其实也是有灵魂的。庄子说,道在哪里?在一切之中。道是精神、灵魂,人和一切事物都是器,所以道在器中,只不过人对道有更高妙的理解,更多的事物可能没有,只是无意识地天然地存在着。

我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是一样。我们喜欢的是它无限延长了我们的能力,但我们也担心它没有伦理。现在我们该到思考它应当有什么样的伦理的时候了,有了伦理,我们就会相信它,适应它,无意识地运用它,相反,它或许就是凶险的。所以,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有些技术专家说它会无限地进化,甚至会替代人类,显然是心中没有意识到伦理问题。没有伦理规则,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当然会在某一天反过来控制我们。那么,制造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才能顺应人类自身发展的规律呢?

求诸传统中国哲学是其中一个答案。道法自然,则天人合一。一切都要有与天合一的规矩与伦理,于人类而言就是吉祥的新生事物。

(摘编自徐兆寿《面对DeepSeek等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庄子哲学能提供什么样的解答?》)

【探究】

美国教育家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中说:“技术既是朋友,也是敌人。”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参考答案见本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