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机杼,表达个性
作者: ◎王学华1.高度:不仅有“小我”,而且有“大我”。
高考作文需要“我手写我心”,但这个“我”有“小我”和“大我”两种境界,一类文不仅要有“小我”的情思,更要有“大我”的情怀。何为“有大我”?它直指“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2.宽度:不仅能“读书”,而且能“涉世”。
高考作文要有书卷气,但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一类文不仅要能“读书”,能“知”,而且还要能“涉世”,从“知”走向“行”,从而呈现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写作气象。“知识”是由“知”和“识”两方面构成的,“知”可以从“读书”中得来;而要形成“识”,则不仅需要“读书”,还需要“涉世”。广大考生要运用从读书中练就的慧眼、慧心去关注现实,思考立身处世;关注生活,思量人情世故;关注社会,思辨经世济用。
3.深度: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
高考作文不仅要“知其然”,能从事实上说清“事物是什么样子”,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能从事理上讲明“事物为什么会这样”。考生需下一番打通文史哲、揣摩天地人的功夫,在此基础上,根据文题情境绘制一张事物发展的思维导图,从而将其事理逻辑捋清楚,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所谓优绩主义,是说一个人只要具备足够的才能,努力学习工作,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么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然而,近些年来,优绩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人们渐渐发现,优绩主义可能是一个话语陷阱。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思维分析】
优绩主义强调才能、努力与回报之间的直接关联,认为只要个人足够优秀并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能在社会上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财富。然而近年来,优绩主义遭受到诸多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观念过于简化了成功的复杂因素。同时,还可能导致对失败者的过度责备,认为他们之所以未能成功,完全是因为不够努力,从而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写作时,考生可以批判优绩主义的局限性,分析优绩主义如何忽视了各方面因素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可以探讨成功的多元标准,提出除了才能和努力外,成功还应考虑其他多元因素;可以讨论优绩主义背景下社会对成功的过度崇拜和单一追求等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