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考向,明确题型
作者: 李敏考点概述
一、选材变化
1.变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
2023年新高考Ⅰ卷文言阅读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总集,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文献,相当于“孔家杂记”,主要记述从战国初期到东汉中期十几位孔子后代子孙的言语行事,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其在考查形式上,与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理念和其他板块考查形式的变化是相符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板块有这样要求:“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教材在课文中也将几个文本放在一篇课文里,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这种复合文本其实早就出现在了全国高考卷其他阅读板块。相对于单一文本,复合文本要求考生具有比较、整合等意识,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诚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本华老师所说:“高考试题中多文本阅读的出现,扩大了阅读空间,加强了关联与比较、整合与反思,其实就是为思维进阶提供保障。”这里所选用的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
2.注重教考衔接,呼应教材
2023年新高考Ⅰ卷文言阅读材料选取了《韩非子》和《孔丛子》的作品,属于教考衔接中的隐性关联。虽然教材没有直接选取韩非子和孔子的作品,但细读必修、选择性必修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中经部、子部的经典文章,选取了10篇先秦诸子散文,分量之重可见一斑。诸子有百家之称,高中生在学习时不能局限于儒道墨几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先秦诸子,而要适当拓展阅读视野。
3.强调思辨性阅读,难度上升
从表达方式来看,以前的高考文言阅读材料以叙事为主,近三年的文本则以议论为主,2023年新高考Ⅰ卷尤为明显。叙事为主就是叙述传主的所作所为,主要以记录行为、事迹为主,以此来凸显传主的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而以议论为主的文本侧重记录人物的语言对话,而语言对话又往往围绕一件事情发表不同的看法。从文本阅读能力要求来看,前几年高考文言文本以叙事为主,需要考生具备理解具体事件的前后联系,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品质的能力;而2023年新高考Ⅰ卷的文言文本则以议论说理为主,需要考生针对同问题不同学派人物表达的针锋相对的观点和说理,对文言材料中的观点、主题等进行全面理解和解读,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旨在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命题变化
1.稳中求变,创新命题形式
文言文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考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因此,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向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新高考内容改革在强调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由知识习得到能力提升,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2023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题基本延续了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考查点和命题样式,但命题形式有一些创新。(1)断句题在形式上予以创新,改变以往选择题模式,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考生要在“可断可不断”与“非断不可”之间作出正确取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能更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2)侧重于文言实词的理解,考查了文言实词与课内实词、现实生活词汇的比较和关联,更强调与课内的关联性。
2.关联教材,注重知识迁移
2023年全国卷文言板块命题的一大特点是题干设问、答案设计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考生成绩。(1)显性关联。如断句中的“岂……哉”的固定句式在高中教材中多次出现,包括选择性必修中册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岂独伶人也哉”,选择性必修下册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岂不痛哉”。(2)潜在关联。如要求找出批驳的事实依据也与教材关联,必修下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洵《六国论》均是经典的批驳性议论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写作任务为“尝试写驳论文”。这要求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新观念。
3.侧重理解,考查批判思维
2023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1)文本中词语的含义与教材中的含义进行比较,如将材料“遏奸劝善”中的“劝”字与教材《兼爱》中“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字的含义加以比较。再如“请略说一隅”中的关键词“请”字的翻译,考生若能从教材中进行迁移,就能轻松得分,即《曹刿论战》中“战则请从”的“请”、《鸿门宴》中“请以剑舞”的“请”,翻译为“请允许我”。考生既需要正确理解试题中的词义,又需要调动课内所学知识,将两者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正确判断。(2)考查批判性思维能力。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文中子鲋在批驳韩非时,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即使用了虚假的事实。考生作答时,只要将意思答对即可。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晋熙王昶字休道,文帝第九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岁,封义阳王。废帝即位,为徐州刺史,加都督。昶轻訬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责,人间常言昶当有异志。
江夏王义恭诛后,昶表求入朝,遣典签蘧法生衔使。帝谓法生:“义阳与太宰谋反,我政欲讨之,今知求还,甚善。”又问法生:“义阳谋反,何不啓?”法生惧,走还彭城,帝因此北讨。法生至,昶道即起兵,统内诸郡并不受命。昶知事不捷,乃夜开门奔魏,弃母妻,唯携妾一人,作丈夫服骑马自随。在道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因把姬手南望恸哭,左右莫不哀哽。每节悲恸,遥拜其母。
昶家还都,二妾各生一子。明帝即位,名长者曰思远,小者曰怀远,寻并华。帝以金千两赎昶于魏不获,乃以第六皇子燮字仲绥继昶,封为晋熙王。
(选自《南史·列传第四》)
材料二:义不可袭者也,君子验之于心,小人验之于天。心所弗信,君子弗为。天所弗顺,小人无成。徒曰义而遂执言以加人则义在外也故辟外义之邪说而乱以不生。刘昶以宋室懿亲,拥拓跋氏之众三十万以向寿阳,流涕纵横,遍拜将士,求泄其大雠,于义无不克者也,而困于垣崇祖之孤军,狼狈而退;再举以向甬城,周盘龙父子两骑驰骋万众之中,胸缩旋师。盖昶者,非可以义服人者也。其奔也不仁,其仕于拓跋氏也不正;而其假于报雠以南侵也,又豫为称藩于魏之约,以蔑中夏之余绪;则其挟强夷以逞也,乘国之亡而遂其私也。
呜呼!昶诚拊心而自问,果闵宗国之亡、祖考之不血食、合族之歼死邪?否也?昶方流涕之时,不能自喻,而天下又恶从而喻之?然而天鉴之矣。故愤盈以出,而疲边以归,天夺之也。若夫昶之耽荣宠于索虏,则千载以下,可按迹以知心者也。义不义,决于心而即征于外,验之天而益信,岂可掩哉?
(选自《读通鉴论·卷十六》)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徒曰A义而遂执B言C以加D人E则义在外也F故辟外G义H之邪I说J而乱K以不生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与“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意义相同。
B.诛,被杀。与《屈原列传》中“兵挫地削”的“挫”用法不同。
C.典签,刘宋中叶后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员,代替诸王批阅公事。
D.丈夫,可以指成年男子,也可以指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昶起兵造反,但是统辖的各郡都不接受命令,于是刘昶连夜打开城门逃到了北魏。
B.明帝用黄金千两赎买刘昶没有成功,就让第六皇子刘燮继任刘昶的职位,封为晋熙王。
C.刘昶统率着拓跋氏的军队,泪流满面地巡视各军营,拜见各位将士,很快攻下了寿阳。
D.刘昶率军攻打甬城,周盘龙父子两人骑马冲入敌军阵地往来驰骋,使敌军胆怯而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昶轻訬褊急,不能事孝武,大明中常被嫌责,人间常言昶当有异志。
译文:
(2)义不义,决于心而即征于外,验之天而益信,岂可掩哉?
译文:
5.刘昶不是一个讲信义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