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叙事逻辑,积累传统文化

作者: 杨红兵

考点概述

高考文言文选段往往具一定的有故事性,因此考生可以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等问题对文段进行梳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

1.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

考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可以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举等方法来理解文意。当读不下去时,可以结合题目有关内容以及文段后的注释进行揣摩分析。注意先理解题干中核心词的内涵,然后用代句入段的方式分析,看看故事情节是否顺畅,直接或是间接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考生在答题时,一方面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看转述是否有误;另一方面要对中心、主旨作重点分析,看议论是否客观、有理、有据。选项叙述的错误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错误、人物好恶失当等。

2.根据叙事逻辑,准确判断

高考所选文言文选段往往叙述的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大意,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会有些费解。对此,考生可以先读下文,对照具体人物和事件,调动积累进行理解,也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3.调动文化积累,保持一致

叙事类文言文,不同于论说,会有大量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考生在翻译时,要保留下来。文中使用借代、借喻、用典、互文等修辞手法以及委婉的说法等的句子,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出来。

考题连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三国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司马懿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二十万,潜军密进,窥向剑阁。蜀相诸葛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会兵交换,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阵,幡兵适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令去。于是,去者皆悦,愿留一战;征者奋勇,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未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剑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一战大克,信之由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傅介子从大宛还,到龟兹,会匈奴使从乌孙还。在龟兹,介子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还,奏事,诏拜介子为中郎,迁平乐监。介子谓大将军霍光曰:“楼兰、龟兹数反覆,而不诛,无所惩艾。介子过龟兹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大将军曰:“龟兹道远,且验之于楼兰。”于是白遣之。介子与士卒俱赍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至楼兰。楼兰王意不亲介子,介子阳引去,至其西界,使译谓曰:“汉使者持黄金、锦绣行赐诸国,王不来受,我去之西国矣。”即出金、币以示译。译还报王,王贪汉物,来见使者。介子与坐饮,陈物示之,饮酒皆醉。介子谓王曰:“天子使我私报王。”王起,随介子入帐中屏语,壮士二人从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贵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谕以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介子遂斩王安归首,驰传诣阙,县首北阙下。

臣光曰:今乃遣使者诱以金币而杀之,后有奉使诸国者,复可信乎!且以大汉之强而为盗贼之谋于蛮夷,不亦可羞哉!论者或美介子以为奇功,过矣!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介子过A龟兹时B其王近C就人D易E得也F愿往刺G之以威H示诸国。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到,与《过秦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中的“临”意思不同。

B.率,率领、带领,与《六国论》“率赂秦耶”中的“率”意思不同。

C.白,禀告,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便可白公姥”中的“白”意思不同。

D.贵人,达官贵人,与现在常说的“贵人相助”中的“贵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司马懿的大军,诸葛亮的参谋人员建议把换防下来的部队暂留一个月,以便壮大蜀军声威,诸葛亮却恪守信义,坚持让他们回家。

B.为报答诸葛亮的恩德,该走的蜀军都愿意留下参加战斗;该留下的士兵皆斗志昂扬,决心拼死一战。蜀军最终杀了张郃,打退了司马懿。

C.傅介子认为楼兰、龟兹两国多次反叛,应诛杀他们的君主,并因杀龟兹王容易得手而计划首先刺杀龟兹王,这一想法得到霍光的支持。

D.傅介子假托天子之意将楼兰王骗到后帐,在侍从人员退避的情况下假意密谈,两名壮士突然从背后刺杀楼兰王,楼兰王立即死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鹄立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

译文:

(2)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

译文:

5.对待信义,诸葛亮和傅介子的做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材料一:上(汉武帝)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汲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印,诏数强予,然后奉诏。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上曰:“君薄淮阳邪?吾今召君矣,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御史大夫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息畏汤,终不敢言;及汤败,上抵息罪。使黯以诸侯相秩居淮阳,十岁而卒。诏徙奸猾吏民于边。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陈州。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又上书请还政天子,不报。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佑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庆历三年春,召为枢密副使。既至数月,以为参知政事,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公叹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赐手诏,趣使条天下事。言者遂以危事中之,赖上察其忠,不听。公因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节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有司已具A公上疏言天子B无北面C且开后世弱人主D以强E母后之渐F其事G遂已。

2.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与《促织》“薄产累尽”中的“薄”意思相同。

B.九卿,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周朝以少师、少傅、少保等为九卿。

C.趣,通“促”,意为“催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思不同。

D.益,更加的意思,与《苏武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中的“益”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任命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伏地辞谢,不肯接受印信,汉武帝多次下诏,汲黯才接受此职。汲黯还流着泪向汉武帝诉说辞不就职的理由。

B.汲黯临行前叮嘱李息揭露御史大夫张汤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威望的行径,否则忠臣们恐怕都会受到惩处。

C.天圣年间,范仲淹担任秘阁校理职务时因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陈州通判。后来皇帝征召他担任右司谏一职。

D.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大会众臣,皇帝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范仲淹呈上奏章反对,此事才止息。他又上奏请求太后把理政大权还给天子。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既辞行,过大行李息,曰:“黯弃逐居郡,不得与朝廷议矣。”

译文:

(2)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后,而革弊于久安,非朝夕可也。

译文:

5.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范仲淹的形象特点。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