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发声
作者: 夏毓璘预测理由
在本次作文中,考生需要以“沉默与发声”为主题进行写作,这个二元思辨主题要求考生具有思辨性写作能力。考生可以通过模拟不同的情境,如面对冲突、面对不公、面对网络暴力等,设身处地地感受沉默与发声背后的意义,深入挖掘主题,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沉默与发声”这类思辨性主题作文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使作文更加真实、生动、有深度;同时培养考生全面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写作水平和人文素养。
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美国〕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沉默与发声”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分策略
文题所供三则材料都是先贤关于“沉默与发声”的名言,观点虽然不同,但有内在统一性。第一则材料引用林语堂的话,认为如果只是用发声来对抗发声、用言语来回击言语,不如适时沉默,有时候沉默比发声更有力量。如果以第一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设置情境,对沉默的意义进行阐释:在境遇不佳、人生低谷时选择沉默,是一种克制、豁达;在面对非议、质疑时与其争论不休,不如沉默下来积蓄力量、强大自己;在信息洪流中、不知真相时选择沉默、不急于发声,等待真相水落石出;在涉及国家安全相关的领域,用沉默守护国家。可以说,沉默自有其力量。第二则材料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主张人要“发声”,不要“沉默”。他认为相比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应该反对好人的沉默,因为沉默代表着逃避和怯懦,意味着麻木和冷漠,是一种遇事退缩、推诿畏惧的消极行为。该揭示真相时,选择沉默,是对事实的亵渎、对真理的侮辱、对正义的戕害,所以面对黑暗与不公,我们应敢于发声。如果以第二则材料为立意点,可以设置情境,强调为正义发声,为真理呼号;面对自身或者他人权益被侵害,勇于发声,敢怒敢言;为时代发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勇于自荐,敢于担责。可以说,发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第三则材料引用《荀子》中的话,认为沉默和发声都是一种智慧,只要处理得当,有利于当时的情况,沉默和发声都是明晓事理的行为。这里进一步指出了沉默与发声的行动准则——“当”。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思考下面几个问题:在何时(什么状态下)发声?在何时沉默?为谁发声?发声/沉默有何意义?发声/沉默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考生要全面把握三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沉默”和“发声”,准确把握核心概念间的辩证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对“沉默”和“发声”概念的理解避免出现偏差,特别是“沉默”,不能直接将其定义为“蓄力”“沉潜”“努力”等。
考生在选材时,可以从个人经历出发,回想自己在某些特定场合是选择沉默还是发声,以及背后的原因和感受。除了个人经历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现象出发,分析沉默与发声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例如,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有些人会选择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声音无法改变现状;而有些人则会选择发声,因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为社会进步尽一份力的责任……
参考立意:适时沉默,不畏发声;以沉默修炼己身,以发声捍卫良知;适时沉默,适时发声;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