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节选)

作者: 楼宇烈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对这种差异需要理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从发展阶段上来看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有的文化先发展、有的文化后发展;还要看到,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类型上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各异,传承的体制机制、风俗习惯有别,因而并不容易形成同种同类的文化。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有着不同特点、风格,但都是构成人类文明百花园的一分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为我们认识文明差异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具有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传承中,始终保持着文明记录的连续性,形成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性、融合性和向心的主体性。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推进“两个结合”,更加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就能在激烈的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同类型文化之间不需要进行交流。事实上,从古到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一直在进行着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中国人讲:“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各美其美,美之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些体现的是一种互相欣赏、共存共荣的胸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要坚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百花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协和万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们坚定文化主体性,也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更加自信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9月11日)

◆解读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要让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优秀一分子,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造福于中国和世界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真正践行人类文明的平等互鉴,不断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互学互助,在和平中发展、创新和包容。

运用表达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自己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自己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己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的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自己奋斗出来的。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生产生活,创造并积累了极其丰富而灿烂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在中华文化世代赓续、历久弥新的历史传承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格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取向,“仁者爱人”“修己以安人”的仁爱思想,“诚者,物之终始”“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品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变革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等,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传统文化基因对于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