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梳理与整合

作者: 姜有荣

考点概述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语言文字并不简单地局限于语言、文字和篇章,而是以语言、文字、篇章为载体,呈现丰富的内涵意蕴。因此考生在梳理与整合语言时,要将蓄积的零散知识和积累的语言材料结构化,将语言经验转化成为学习方法和策略,在回顾、辨析、整理和归类等思维活动中,经历由点到类、从散到整、由孤到联,从现象感知走向规律认知,最终转换并内化成新的、个体的语言实践经验。

1.梳理语言文字的品质。梳理时,依照语言文字类型的不同、描述对象的不同、组织顺序的不同,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方法、遣词造句的思维密码以及形成的表达效果展开探究,通过前后统整、归类、重组,感知语言文字表达的完整性、条理性、准确性。

2.梳理对语言文字的个人感受。阅读语言文字,是生命主体对语言文字进行心理映射的过程。语言文字的梳理,可以从语言文字描摹的具体画面入手,从探寻语言文字所渗透出来的丰富意蕴入手,从语言文字所散发出来的浓郁趣味和真挚情感入手,以“披文以入情”的“观者”视角,梳理“情动而辞发”的“缀文”构思,以真实的阅读感受作为梳理分类的重要依据。

3.梳理语言文字的运用法则。要梳理、提炼出理性的用词法则、造句法则、结篇法则,就要学会观察、分析、整理。(1)观察。明晰语言文字的具体构成,把握其特点,为后续梳理提供认知基础。(2)分析。洞察语言文字的内在逻辑和彼此关联,明确梳理的共性抓手、类型特点以及从属关系。(3)整理。通过思维模拟、动手实践,对语言文字进行由点到类、从散到整、由孤到联的拓展关联,进一步明确积累语料的本质属性以及适用类别与范畴。

拓展延伸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涌现出一批高品质佳作,不仅在国内取得优秀口碑与可观票房,还在海外市场收获积极反响,释放出 A 的文化想象力与创造力。

中国科幻电影的价值表达凝聚着中国文化内核。①《流浪地球2》没有将主人公塑造为“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的孤胆英雄,而是与众人 B 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②面对人类社会遭遇的共同危机,《流浪地球》系列给出“带着地球去流浪”的答案。③这不仅让影片充盈着豪迈气概,更体现出中国人血脉中的故土情怀与“面朝星辰大海”的开疆拓土之间达成的动态平衡。④在《独行月球》中,为了让太阳能月球车获得能源供给,独孤月与袋鼠结伴一路向西追赶太阳,致敬了《山海经》中“夸父逐日”的神话。

中国科幻电影稳步出海,成熟的产业生态是支撑。《独行月球》达到了较高的工业水准。视效团队打造出的毛发量多达5000万根的 C 的袋鼠形象,其制作精度、仿真度和艺术感都达到了当前国际一流水准。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黑体词“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让我说,学校这一届科技节办得很成功。

B.这姿态万千的水母,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C.让他们争去吧,我还是坚持自己的理念。

D.鸟儿常用身体护巢,保护卵不让雨淋湿。

3.“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两句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 A ,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是生产力质的跃迁。它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实验室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 B 。中国适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的关键节点,需要下好先手棋, C ,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

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进而形成的新生产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这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中国需要抢占发展制高点。而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光伏、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这些促进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是从曾经的“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而来。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

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托尔斯泰把玛丝洛娃定为全书的枢纽,着力塑造这个艺术形象,使她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大放异彩。(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让她进入一个 A 的万花筒。形形色色的人物都跟女主人公玛丝洛娃联系起来,有的用语言,有的用目光,有的用行动,有的用意念。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烘托出人物的形象,而且透射出浓郁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是令人窒息的无穷苦难,一方面是灵魂糜烂的荒淫与无耻!

随着苦难的不断加深,玛丝洛娃性格的复杂特征愈益显露出来。她处身于社会最下层,却又自认为高出于其他苦难人之上。她天资聪颖,阅历丰富,能看清许多严酷的社会现象,识透上层人物的丑恶灵魂,但有时又天真得要命,容易轻信别人的 B ,结果受骗上当。玛丝洛娃在苦难的深渊中感到绝望,以致 C ,但天性纯洁的她并没有完全堕落,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

托尔斯泰塑造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怀着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才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卡秋莎灵魂的觉醒,正好是在她堕落到谷底的时候。

B.《复活》确是一幅触目惊心的人民受难图。

C.托尔斯泰在情节安排上一向尊重情理。

D.托尔斯泰塑造玛丝洛娃确是煞费苦心的。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 A ,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①在人观察现象的时候,②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③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④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不受主观的干扰。⑤《管子》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⑥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⑦力求梳理外物的本来面目。⑧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⑨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⑩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B ,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2.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