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论证
作者: 〔日本〕三泽龙志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要解除烦恼时,想来想去兜了一个圈子之后,结果依然回到烦恼的原点。这样的循环论证几乎随处可见。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循环论证的套路吧。甲因为遭遇堵车而错过了与乙约好的时间,他正在说明原因。我们来听一下他们的对话。
甲:“我遇到堵车,错过了与你约好的时间,非常抱歉。”
乙:“你说的话不可信。”
甲:“为什么不相信我?”
乙:“我觉得你像是在胡说。”
甲:“为什么你会这么想?”
乙:“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
其实,乙最后的这句“因为你的不可信性格”和第一句“你说的话不可信”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乙与人争辩时用的是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循环论证的主张看上去像是在说明理由,但它却不是表达正确主张的逻辑。因为,如果“甲有不可信性格”,那么“甲是在胡说”是正确的。但是,最关键的“为什么不相信甲”的理由,却没有在对话中出现。循环论证很容易使人陷入“按既定的结论思考问题”的陷阱中。
在定义词汇时,有时也存在循环论证。例如,假设用“东是面向北时的右侧”来定义“东”。同时,用“右是面向北时的东侧”来定义“右”。那么,这就是循环论证的定义。像这样在定义词汇时采用的循环论证也称为“循环定义”。循环定义对于只知道“东”或者“右”的其中一人而言,这样的说明才是有用的;而对于既不知道“东”也不知道“右”的幼儿而言,这样的说明就没用。
悖论是指看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包藏着矛盾的一种状态。在悖论中常常使用循环论证。悖论有各种各样,其中非常有名的一个称为“说谎者悖论”。例如,有一名男子自称“我是说谎者”。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假设。但是,如果要分析一下这句话是对的还是错的,那么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进入“不能确定答案”的状态。首先,假设该男子是个说谎者,那么,他说的话就是假的。“我是说谎者”这句话是谎言。但是,这和“该男子是个说谎者”的假设矛盾。现在假设该男子不是说谎者,该男子说的“我是说谎者”就是真的,那就又一次和假设矛盾。这就是一个来回兜圈子的循环论证。
从逻辑角度来论证科学的正当性的“归纳法”,也会陷入“归纳法悖论”中。例如,我们是从“一旦松手,苹果就会从手中落向地面”等这样的观察中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的。那么,“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是正确的?”那是因为“万有引力定律至今经过无数实验证明是正确的,从来没有得到与之矛盾的结果。”“因为至今是正确的,所以凭经验得出今后也会永远正确”的推论,就是“归纳法”。科学,就是根据归纳法推导出自然万物中的普遍法则。那么,归纳法是否绝对正确呢?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会不会一夜之间变得不正确了?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一就是“自然界在相同条件下作出相同表现”的“自然齐一律”。假设这个原理是正确的,那么,只要今天的条件和昨天完全一样,一旦松手,苹果还是会和昨天一样落地。因此,人们就相信至今正确的自然法则,在今后仍然正确。那么,为什么“自然齐一律”至今依然正确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自然齐一律”一直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逻辑是归纳法的逻辑。也就是说,用归纳法来证明归纳法是正当的,这就是循环论证。
(摘编自《科学世界》2021年第7期,陈敏译)
◆解读
作为一篇有关逻辑的科普文章,本文知识性强,普及了关于循环论证的有关知识。文章有一定的趣味性,从生活中的循环论证现象入手介绍了三种循环论证,举例生动。
运用表达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小题。
无数生动的例证足以说明,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知识,人就容易被谬误和诡辩所糊弄,就不能清晰、有条理地思考和说理,就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因为许多著名科学家如伽利略、爱因斯坦、莱布尼茨等都信神,所以神是存在的。
一个人这样想问题,就犯有“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著名科学家是指那些在某个或某些科学的领域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且有一定成就的人,而这些领域未必与宗教有关。其次,这些科学家也只是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有所成就,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知晓所有知识。
例2:你不能证明你没有患癌症,因此,你患了癌症。我这里有治疗癌症的特效药,你赶快掏钱买吧。你的命都快要没了,捂着那些钱有什么用?
例2犯有“诉诸无知”的错误。这是骗子的逻辑,是不正确的推理,就像下面这个不正确的推理一样:“你不能证明你没有犯案,因此,这件罪案就是你干的。”
下面看著名的“美诺悖论”:(1)或者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或者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2)如果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必要的。(3)如果你不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研究是不可能的。(4)所以,研究或者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
仅从字面看,(1)(2)(3)三个前提似乎都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1)中“你知道你要研究的东西”这个推定是有歧义的:(A)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B)你知道你要研究的那个问题的答案。在(A)的意义上,(3)是真的,但(2)却是假的;在(B)的意义上,(2)是真的,但(3)却是假的。故(2)(3)两个前提不在同一种意义上为真。从一对真的前提,即(2B)和(3A),却推不出任何结论,因为它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注〕美诺悖论:古希腊美诺在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提出的一个论证。
1.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美诺悖论”特征的一项是( )
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D.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下列选项中的推理方法与“诉诸无知”一致的一项是( )
A.“地心说”是不能怀疑的,因为亚里士多德就是这么认为的。
B.圣女贞德的审问者们曾对她说,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上帝与你有过对话,你可能是在胡编乱造。
C.大多数人都热爱运动。可见,你也热爱运动。
D.人们已经花了好几个世纪的时间试图证明占星术是假的,但没有成功,所以占星术是真的。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文题所供材料1是《石钟山记》中的议论语段,告诉人们“目见耳闻”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缺乏调查研究的主观臆断往往与事物的真相背离。材料2前两句写观景体验,立足点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后两句说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的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无法形成整体认识。
对这两则材料,考生需要进行信息整合。从观察体认的角度来看,材料2前两句与材料1的关联度更高一些,两者形成递进关系,“目见耳闻”是基础,但不一定可靠,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也不相同,所以不但要“目见耳闻”,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两则材料在指出获得正确认知途径的同时,揭示了丰富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难免失之偏颇;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跳出狭小的圈子,拓宽视域、全方位体认,这样才能摆脱主观臆断。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举例来论证,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创新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而非主观臆断;也可以从个人的成长经历出发,谈在学习和生活中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2.分析主观臆断的弊端。主观臆断让我们无法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也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3.提出如何避免主观臆断的方法。我们可以从培养观察力、提高思考能力、积极实践等方面入手,论述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避免主观臆断,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
参考立意:突破“眼见”局限,窥见真实世界;认识事物,应注意观察的视角;识全貌,践真知;探多角度,知需实践;用实践检验,换角度思考……
第38期2版参考答案
【考题连线】
1.ACF
2.A
解析:“始适还家门”的“适”,意为女子出嫁,与文中“适”的词义不同。
3.D
解析:“节俭并不是圣人遵循的中庸之道”归因有误,原因应是“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4.(1)统治者不仁德,百姓就不会生活安定,统治者不讲道义,手下的人就会乐于尔虞我诈,这样给百姓造成的损害就大了。(2)所以孟子对梁惠王,只是宣扬仁义而不涉及利益,是谈话对象不同的原因。
5.子思言利的原因是他说话的对象是智者,孟子不言利的原因是他谈话对象是俗人,两人都强调以仁义治国。
【拓展延伸】
1.BDF
2.D
解析:A项,正确。正常句式应分别为:民莫知之/秦人不暇哀自。B项,正确。均为“道路”的意思。C项,正确。句意分别为:她就是亲手绞死丈夫的人。/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D项,错误。分别为:表顺承,就/表转折,却、但是。
3.A
解析:“当地百姓用堆积瓦砾的办法加以协助”错误。根据文意应该是“人们堆积瓦砾加以阻挡”。
4.(1)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产五谷。”(2)依靠竭尽聪明劳心费神去获知奸情,不也是缺少治国办法吗?
5.(1)材料一认为,君主要力排众议,唯才是任。(2)材料二认为,要依法治国,利用事物来治理事物,依靠他人来了解他人,不能只靠个人的智慧来治理国家。
第38期6版参考答案
【能力检测一】
1.C
解析:“实则正面写出了赛前围观人群的紧张心情”错误。
2.(1)方婉之是一个放弃了自己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离乡背井来到北大荒插队20年的中国农机具工程师,是80年代下乡插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她不单是北大荒女人,还代表着中国,为中国赢得了声誉。(2)方婉之是联合收割机“北大荒人”的设计者,她对追求矢志不移,甘于奉献,对中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想到无数北大荒人,他们有过艰难,有过奋斗,有过失败甚至牺牲,但最终不曾放弃,依然坚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