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分析充分,论证构建严谨
作者: 陈静■
且放底线在心间,莫因失德“凋朱颜”
(拟题不当,与后面的内容不符。)
与苍蝇为伍,所到之处皆为沟渠污秽;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为寰宇苍穹。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只有解构而无建构,不可能只有曲解、误读,而没有敬畏、没有向上的力量。破底线者难以为继,守底线者风禾尽起。
如何写好一个“人”字?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为何会如此?原因在于莎翁写的是人性,而人性是永恒的主题。好人有卑劣的一面,坏人有良善的一面。用人性的复杂来表现戏剧的冲突,就如我们的现实社会,良莠不齐。我们当自知,自明得与失,坚守自我道德准绳,造就和谐自我。我想我此刻已有答案。吾辈当如“人”字,逆锋起笔,在逆境中坚守自我底线;中间不偏不倚,坚守道德准则;最后提笔收锋,将自己的底线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何写好一个“国”字?它从史实的广袖中迤丽而来,在大国崛起的故事里潜滋暗长,构成了一个民族不卑不亢的性格。且看百年前的中国,饿殍遍地,民不聊生,清政府为了“求和”毫无底线可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他们从不敢睁眼看世界,只点头哈腰讨好,毫无底线,酿成了那一段黑暗历史。然而,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你问我何为一个民族的底气?它是那洪水涛天时,无数英雄不惧风浪、抗洪救灾、英勇拼搏;是那重庆山火肆虐时,消防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无畏高温团结协作。我们的底气,无关乎底线,为的是心中的道德和兼济天下的大爱。
康德曾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纪伯伦曾言:“请你不要以后天的德行来粉饰你先天的缺陷。我宁愿有缺陷,这些缺陷和我自己的一样。”“罪恶是需要的别名,或是疾病的一种。”道德是人心中的一杆秤,底线是自卫战中的最后阵地。核污水入海,于日本,成本得以下降,灾祸得以转嫁,责任得以消解;于世界,破毁的是共适之烟景,败坏的是公序与良俗。国际社会反对的浪潮也证明了底线意识的重要。
艰难方见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吾辈应继往开来,不卑不亢,坚守底线,造就和谐自我。
本文就“坚守底线”展开论述,但由于构思与积累的不足,直接导致内容出现了以下“硬伤”:
1.没有概括提炼出明确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议论文的要素不齐全,论证无的放矢。升格时,首先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确立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树立“靶子”,确保议论文的要素齐全,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成为病文。
2.结构不合理,本论部分按照“人→国”行文,那么标题“底线”就不能涵盖统领全文,有文不对题之嫌。针对存在的问题,本论部分应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重新构建,这样才符合事理、逻辑严密。
3.中心段之间缺乏过渡性文字,议论没有形成一个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是机械、拼盘式地组合、罗列,思维浅表化。整篇作文没有逻辑纽带的联系,有明显断裂的痕迹。在表达上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有些地方论据不够充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论证力度;几处对名言的运用也不恰当,由于对材料的理解不充分,导致论证偏离论点;个别句子表意不明,或过于绝对化。为了避免文意的断裂,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连贯顺畅,应在本论的三段之间添加过渡句段,承上启下。内容稍嫌空洞的文段,可适当增添事实论据、理论论据,做到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增强说服力;对文句也要作适当修改,特别是首尾两段文字,要使之明了、畅达,符合逻辑,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