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扩圈”,“破壁”青年圈层文化

作者: 王颖 金子鑫

今天的青年群体中,Z世代青年(主要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占很大比重。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往往高度依赖网络,以“圈”群分、以“趣”类聚,形成了特色鲜明、凝聚力强的不同圈层。我们该如何看待在青年中泛起的圈层文化呢?

青年圈层文化的产生与网络技术的助推紧密相关。在数据算法的支持下,网络用户个人信息被广泛收集、汇聚,在网状矩阵型流动中,由“点对点”“圈对圈”的定向传播发展为圈圈外扩、涟漪传递,呈现多层次、裂变式传播方式。数字化网络给受众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在通过“标签”分类时自动将“非本类商品”过滤掉,传导给受众的是符合“标签”心理特征的IP内容。青年因兴趣爱好、消费习惯一致,或是价值观念、话语模式相近,在网络社交环境下大多择群而入、筑圈而居。“圈地自萌”的青年容易将圈层视为阻隔屏障,产生圈层壁垒,在不断重复接收相似内容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信息茧房”。

作为虚拟世界的原住民,Z世代青年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不喜欢随波逐流,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敢于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于Z世代而言,要想走进他们的心,就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融入他们的兴趣点,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只有理解圈层、走进圈层,才有可能扩圈、破圈。因此,主流文化要以包容之心“融圈”,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的限制,敢于接触和欣赏青年的文化选择,走近“圈里人”,看懂他们的“部落方言”,积极研究圈层文化独特的视觉感悟和审美情趣。通过找准青年情感的“触发点”和思想的“共鸣点”,在圈群内敢发声、善发声、巧发声。同时,还要善于捕捉圈层舆论场域的动态变化,提升自身设置议题的能力,引导网络圈群议程和话题走向,掌握教育主导权。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多样文化的交互与共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圈层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青年交往、聚合时的作用日益突出。青年“圈层化”背后不全是孤独与疏离,也有快乐、幸福与价值实现。主流文化要提高影响力和大众认可度,就要以扩容之态“扩圈”,勇于自我创新突破。实现主流文化引领,不仅要靠与时俱进的审美表达,符合青年社交特点的社群化运营活动,同时还要拥有厚重的内涵、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启迪,获得青年群体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主流文化在“扩圈”中所追求的,说到底是提升优质文化产品对青年“圈层化”的影响力,帮助青年科学判断媒介信息的价值导向,拓展现实交往空间。同时,还要以正向价值引导青年,激发圈层内在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打破圈层“圈地自困”的藩篱,主流文化必须汇聚合力,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来“破圈”。一方面要引导青年突破圈层思维,使其认识到圈层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连接、互动的桎梏和枷锁,圈层边界的打破也不意味着个性和独立性的丧失,真正优秀的文化应该是有“圈”无“壁”;另一方面要鼓励身处圈层的青年敢于走出舒适圈,在圈层中不沉迷、不依附,增强自我定力。进一步地,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引领青年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同时,通过完善网络生态环境监管法律体系、规范大数据平台、运用5G技术等手段,实现线上浸润和线下引导有机结合,共同推动青年圈层文化正向健康发展。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29日,有删节)

◆提炼

有个性色彩的材料选择,可以使作文变成自己独创性的劳动,也是对作文“创新”的较高要求。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产生个性与新意的关键在于“变”,“变”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式,勇于突破传统观念。这篇时文之所以“新”,就在于所研究的内容新,得出的结论也新。

大致说来有两方面值得借鉴:一是有独特的创造性材料。这要求考生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忽视的事物,获得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二是有创造性地表现材料。这要求考生将自己的发现“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不因袭某种程式,而是以新鲜别致的材料表现独具个性色彩的内容。如这篇时文,选择了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材料,而且对Z世代的圈层文化用新的眼光加以观照,用主流文化、先进文化进行改造,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这就写出了独具个性的内容。这也给我们以启示:选材的天地广阔,多留意社会生活就可以在选材上求新求变、独具个性。

上一篇:
下一篇: 乐自心生,路在脚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