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感动中国”人物(上)

俞鸿儒:时代塑鸿儒

今年96岁的俞鸿儒,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50年,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28岁那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跟随导师郭永怀从事激波风洞的建造。

1958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组年仅30岁的俞鸿儒担任组长。当时的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电力短缺,无法效仿国外风洞的发展路线。俞鸿儒选择了更加省钱的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但这种方式极易发生爆炸,危险程度非常高。在一次次的试错和复盘后,俞鸿儒终于带领团队为我国风洞研究“炸”出了一条新路。1958年,激波风洞的核心部件——我国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我国第一座大型高超声速风洞——JF-8激波风洞建成;1998年,建成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10……此时,他已进入古稀之年。但他心中,还有个更大的计划要去完成。

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激波风洞的试验时间只有几毫秒,俞鸿儒却提出要建高超声速复现激波风洞,达到100毫秒的试验时间。就是这0.1秒的数据,俞鸿儒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2012年,我国建成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真正在地面完全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攻克悬置近60年的世界级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重大任务研制提供了关键支撑。有记者曾问他看到阅兵时,大国重器经过天安门广场主席台,内心是什么感受?俞鸿儒说:“我们就帮了一点忙……”如今,俞老提携后辈,用他的智慧与谦逊点亮了无数科技新星。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

刘玲琍:春风拨清音

刘玲琍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衡阳任教。凭着一颗朴素的爱心,她用手语教学,倾尽所能教听障孩子们文化知识。正当刘玲琍尽力改变他人命运时,不幸却降临在她头上。2005年,刘玲琍8个月大的孩子被诊断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抱着“早期就开始训练孩子或许还有机会开口说话”的希望,她翻阅大量资料,开始每天给孩子训练说话的能力。2008年,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学龄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刘玲琍担任班主任。凭着教授儿子的经验,刘玲琍一边上课一边自编教材,自创唇舌操、触摸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了让学生尽快说话,刘玲琍每天一对一教学,让孩子们一点一点感受气流的大小,感受声带的振动。每个字的发音,孩子们都要跟读上百遍,才能与正常人发音有几分相似。但这一点点进步,都能让刘玲琍高兴不已。

既是老师,也是妈妈,吃饭、睡觉、缝补衣服、摘耳蜗、戴耳蜗……刘玲琍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孩子们。在她心里,学生和儿子一样都需要她特别的爱。尽管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刘玲琍仍然资助了好几名学生。她说:“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我觉得我的责任就是像妈妈一样照顾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与周围人交流。”33年来,刘玲琍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如今,她已有20多位学生考入大学,80多位学生正常就业。“这个幸福感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份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有个幸福的家庭。面对这些,哪个妈妈不高兴呢?”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声味触法,用尽所有,为生命解锁。她从命运那里夺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听,每一个新的发音,都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孟二梅:大义勇必为

2023年7月,受强降雨影响,内蒙古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被迫滞留在北京门头沟落坡岭站,近千名乘客的安危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落坡岭社区党支部书记孟二梅带领下,落坡岭社区的居民们倾其所有帮助受困旅客。孟二梅哽咽着说的一席话令无数人动容:“只要我们有一口吃的,坚决不能让他们(K396列车乘客)饿着!”“中国人的力量真的无与伦比,中国人是最团结的!”

K396列车滞留旅客安全转运后,落坡岭居民也面临撤离转运,孟二梅又投入到最前线挨家挨户前去劝,几乎一刻都没停歇过。她说:“我是共产党员,我一定要保证我们所有群众的安全,做一个踏踏实实、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虽然我完成得肯定不是特别出色,但我尽我最大的努力。”孟二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动。她说:“只有灾难真正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当时那个艰辛。”事后,很多旅客仍与孟二梅保持联系,他们建了微信群,很多人都真诚邀请孟书记去自己的家乡做客。孟二梅说除了K396次列车上的旅客,她也收到了很多普通人的感谢。令她最为感动的是这个春节,她收到了上海一位老人寄来的礼物,是老人自己织的16顶帽子。孟二梅说,这不仅是帽子,而且是满满的情怀。

安顿落难者,照顾乡亲们,一句话驱散冷雨,一握手温暖人心。是谁在偏僻的角落里,排布下如此可信赖的人?过去无缘相识,因为她平凡,危难中堪当重任,因为她不忘初心。

张雨霏:洲暖水花美

2023年9月28日,杭州亚运会游泳比赛,观众们沸腾了,中国选手张雨霏在高烧39度4的情况下,依然赢得了她在本届亚运会上的第5枚金牌。张雨霏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斩获六金,成为杭州亚运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并且多次在个人项目上打破赛会纪录。不仅如此,亚运会之前,她还接连参加了福冈世锦赛、成都大运会,获得多项冠军。之后的世界杯分站赛,张雨霏接连在柏林、雅典和布达佩斯站中折桂,以6金3银的成绩位列世界杯年度总积分榜第3名。

白岩松问:“有人给你算过账,2023年世锦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世界杯参加了59项,拿了23块金牌,平均四天一次比赛,不累吗?”张雨霏说:“累,有些比赛可以是为了自己,但有些比赛是为了国家。如果只谈自己的理想,我可以去说我喜欢、我不喜欢,我想做或者我不想做,但是如果将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那就只有一个字——做。”

此前,在备战2021年东京奥运会时,张雨霏发现了自己的先天缺陷——脊柱侧弯。脊柱侧弯是终身不可祛除的,不仅训练时的疼痛如影随形,还会严重影响蝶泳时的对称平衡要求,这意味着张雨霏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去改技术。为了锻炼上肢力量,她甚至负重40公斤进行引体向上。她熬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终于等来了涅槃。2021年,张雨霏带着5年的磨炼如期出征东京奥运会,两次代表中国站上了最高领奖台,成为世界泳坛新一代“蝶后”。

宁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烧,不让情绪在失败中沉沦。哪吒,就是要脱胎换骨;蝶后,一定是蝶变之后。探索运动的极限,收割青春的金牌,冠军是胜者,更是逆境中崛起的人。

杨华德:稻香使情深

今年60岁的杨华德是内江市威远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作为农民的孩子,幼年时杨华德也曾有过饥饿的经历,目睹农技专家的厉害后,一颗成为农技员的梦想“种子”便播在了杨华德心间,立志让所有人都能吃饱饭的愿望开始萌芽。这个梦想,他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结出金灿灿的“穗实”。1983年7月,杨华德正式加入农业“大家庭”。“学农必须要脚沾泥土,头上拂露珠”,他开始奔走在田间地头,围着老农技专家“打转”,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提升本领。他说:“稻穗能结出沉甸甸的穗实,在于它立足于泥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13年受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中心的派遣,杨华德首次踏上非洲大陆,在莫桑比克为当地人传授水稻种植技术。2015年,在圆满完成援莫任务后,他再次前往布隆迪执行“高级农业专家技术援助项目”。初到布隆迪,杨华德就被眼前破败的村庄、饥饿的农民和遍地的荒草深深触动。身为专家组组长的杨华德,带领专家组成员深入田间、村庄开展系统调研后发现,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技术落后、稻瘟病流行、种植不规范等问题交织叠加。对这些问题,专家组逐项逐个研究,并取得一致共识,决定在布隆迪试种杂交水稻。专家组从国内优选了杂交水稻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结合布隆迪实际,从育秧、施肥、规范化栽培进行技术升级,制订试种方案。终于,示范地块的水稻产量迅速提升,创造了每公顷收获13.86吨水稻的非洲水稻高产纪录。短短几年时间,专家组将杂交水稻种植成功推广至布隆迪的14个省56个示范村,单季种植面积2800公顷,单季增产1.4万吨,全年增产2.8万吨,数万人从中获益。今年杨华德已经步入花甲之年,按理说,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他选择继续留下来,开启第四次赴非援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中国的经验帮助布隆迪解决粮食问题,“甚至解决脱贫问题”。

丝绸包裹的种子,来自中国,饱满飘香的稻谷,长在非洲。从一个项目,到一个产业,黄皮肤汉子的执着,让黑皮肤的兄弟,理解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意。稻浪千重,路远情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