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信息关系,理解命题材料
作者: 陈士同要厘清命题中的信息,准确理解材料,考生须综合材料内容及相关要素,抓住核心概念、关键语句、重要对象等,读懂并概括材料中心、分析要素间的关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情境任务作文所提供的材料,考生要从时间、空间、属性等角度进行分类处理,找到信息的内在关联。
1.抓关键词、句
有些材料作文,为了突出中心,降低审题难度,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如关键词、中心句、统领句、总结句等),抓住这些语、句,一般不会跑题。
2.提炼中心
有些作文题干只提供故事或事实,不出现“感悟”式的中心句。这时,我们在审题过程中,就要透过故事,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中心思想来。
3.因果分析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的有关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来确定作文的立意。
4.找出共性
有些作文题会提供好几个词语、句子或故事,对此,要学会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而把几个词、几个句子或几个故事有机联系在一起。
5.多元分析
有些材料作文设置了许多人、事、情境,我们审题时须综合多个元素进行分析,既可以着眼于甲方立意,也可以着眼于乙方、丙方立意;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
6.联系实际
对那些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观点、行为,通过一些比喻、故事、寓言、漫画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材料,我们要善于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立意行文。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代青少年在生活中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共处问题。共处的结果有碰撞,也有推进……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1.审读材料
这是一道情境材料作文题,情境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提出关键概念“共处”,指明立意的核心词;第二句列出“共处”的两种结果:出现碰撞和产生推进。至于后面的省略号,表明除了“共处”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还会有其他的情况出现,同样可以作为写作的内容,这为考生创新立意提供了条件。对情境材料核心要义的把握、准确理解其中的关键信息是审题重点:“当代青少年”规定了写作的对象意识和情境意识,明确了言说的主体;“共处”是共同存在,是指在一项活动或经历中的相处。对于核心词“共处”的理解,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团结合作”,不应将“碰撞”看作“矛盾冲突”。从关键词涉及的对象看,其指向的是群体性的,即共处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不是相互对立平行的,而是相互融通的。个体之间需避免产生对立,应促使其产生正向的效应,如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相互成就,从而和谐相处、共荣共生。
考生可以从社会与人生的角度,写当代青少年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重视处理好共处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共处的结果角度,写当代青少年在共处时,如何处理碰撞与推进的关系,以及处理好这种关系的意义;可以从碰撞和推进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角度,写协调好共处关系,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碰撞与推进就能弹奏出和谐旋律;也可以反向思考,如果当代青少年不重视“共处”,或者处理不好共处关系,对自我成长、社会发展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2.审读任务
写作任务的提示语中“以上材料”表明要强化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不可脱离材料自说自话。就是说,情境材料提出的话题内容是审题立意的根据,是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依据。写作时,因为关键词是材料的核心,也是立意构思的抓手,所以阐释时要避免偷换概念,对不同结果能够作出具体甄别和分析,避免一概而论、泛泛而谈。“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即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提出的话题进行联想和思考。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站在现实的角度审视和思考“共处”的意义和价值,即需要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是共处、现实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共处、怎样处理共处过程中的关系等。联系材料、关联现实,再进一步思考怎样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处理“共处”问题,以实现共赢,这是写作中需要“精耕”的地方。
3.审读要求
题干要求中,需要注意的有三点:其一,“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即对“共处”意义与价值的思考要有明确的立场,指向性要明确,选取的角度不宜过宽、过大。其二,“明确文体”。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写作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能够娴熟驾驭的文体。文有文法,体有体式。明确表情达意的方向与体式后,就要严格遵循文体的要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第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要根据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表情达意、谋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