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情境载体提升逻辑思辨

作者: 李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部分特别强调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高考命题引入现实情境,旨在让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与观照现实生活,从而提升逻辑思辨能力。

1.在不同情境中学会推验事理。生活如果不按我们的逻辑变化,我们就要善于运用逻辑知识研究变化的生活,体察社会、感悟事理,促进深刻性、批判性思维提升。

2.在具体情境中形成独立价值判断。考生要积累较为丰富的、有品质的、符合课程标准的生活素材,反复咀嚼,在比照涵咏中逐渐形成独立的正确的价值判断。

此外,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前提,选择逻辑性强、思维含量大的生活情境材料,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长期坚持,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会在认知、讨论、探究中得到升华。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维分析】

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材料,我们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的三句话中首先读到的是对优秀新闻作品的高度评价,也是老新闻人从职业角度对新闻人提出的职业要求,亦可称为切身体会和写作经验。材料的作用在于引出作文的主体立意,王一彪的三句话是就新闻写作而言,作文立意肯定不是就材料论材料,所以命题在写作任务部分给出了具体的情境——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考生应该将对新闻写作的经验之谈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思考,想到其引申义、拓展义、比喻义或象征义。在这一过程中,拓展迁移思维能力极为重要。这里考生要明确:思考对象是考生,是中国青年;思考的方向是“成长”;思考点包括“天安门上看问题”“田间地头找感觉”“鉴古学今求突破”。

本题具有较大开放性和包容性,考生如果能说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并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属于高阶思维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