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普提高科学素养

聚焦热点

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反映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成效。当前人民群众对科普的需求与日俱增,也更加多元。

【热点1】

全国科技活动周:探索科学

2024年5月25日至6月1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一场科普市集在上海黄浦滨江举办。无人机飞行表演、“飞天小豹”数字人讲解、“小小航天人”艺术团表演……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人们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

如今,围绕个性化需求,化“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的科普正流行。比如,在云南昆明嵩明县,当地围绕农民在种植中药材方面的痛点,通过“农户点单+部门派单+专家接单”的方式,组织专家开展科技下乡讲学活动,调动了群众的学习积极性,科普成效显著。再比如,针对中小学生好奇心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开设了“博士课堂”,引入一线科研人才做科普,帮助孩子们接触学科前沿、培育科学思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解读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质量内容,还得与时俱进创新形式。随着科普工作逐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更高质量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科普形式,必将让“科普之翼”更有力,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

【热点2】

小学生科普昆虫:激发兴趣

“火山蚰蜒是种非常大型的蚰蜒,它为什么叫火山蚰蜒呢?这是因为它的躯体上有很多红色斑纹,就像是火山喷出的岩浆。”“给大家看一个惹不起的靓仔,这是一只毒隐翅虫,它身体非常好看,尾部是黑色的,革质翅部分是金属蓝色,头部是黑色。但是它是惹不起的,你不可以拍死它,因为它身体里有种毒素。”“昆虫其实很可爱,它是整个生态里面很重要的一环。”近日,宁波一名11岁男孩开设科普账号,用视频方式向公众解说昆虫知识的新闻,引发不小的关注。其丰富的知识储备、专业的讲解、好学的态度赢得众多网友的喜爱和称赞,这名小男孩被称作“中国人自己的小法布尔”。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科普团队曾经做过一份调查,40%的青少年对科学感兴趣,40%潜在感兴趣。

解读

如今,科普在发展中不断求新求变,在探索中不断前行。激发科学兴趣应从娃娃抓起,而科学的种子茁壮成长,离不开悉心呵护、持续培养。因此,有必要推动科普与教育深度融合。

【热点3】

伪科普视频传播:强化监管

“转动眼球并配合远近距离交替聚焦,就能降低近视度数”“蜂蜜和花粉中含有大量小分子肽,能以毒攻毒防过敏”……近年来,一些夹杂科学概念、专业术语的伪科普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传播。这些伪科普短视频,迷惑性大、传播面广,让许多网民上当受骗。伪科普信息轻则影响人们正确认知,重则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来自中科院的青年生物学家陈睿很早就发现,网络上所谓的“科普”常常错漏百出、以讹传讹。他举例说,白蚁不是蚂蚁,反而和蟑螂关系更近;琥珀必须在地下掩埋了数千万年,否则不能称为琥珀。每次看到这样的失实信息在网上大肆传播时,陈睿都会感到科普的迫切性。

解读

对伪科普短视频,不能听之任之,应强化监管,剥下伪科普的外衣,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以正视听。我们应当对优质的科普内容加以支持,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全社会科学素养。

【热点4】

大科普格局:协同发展

“到2025年,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基本形成,科普工作和科学素质建设体系优化完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务覆盖率和科研人员科普参与率显著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更加浓厚。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科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发展目标。

《意见》明确,要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科普,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比如,对绿色双碳、人工智能、基因编辑、量子科技、高速移动网络等领域的科学知识,要不断丰富科普作品的形态和传播渠道,让公众在深度体验和互动过程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解读

科普是提升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推动科技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广泛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全面提升,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