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作者: 姚惠雯我是谁?我自何处来?又将到何处去?
——题记
哲学三思的究极探索,即是对自我存在的质疑与思考。观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我们能窥见其中的答案。
我是谁?我,是勇于蜕变、打破昨日、追求真理的主体。这份追逐源自生命原始的欲望,充斥着弗洛伊德所言的生命能量的心理驱动。“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今日之我从广泛的时间跨度上的“昨日”,发掘蜕变的突破口,展现生命的力量。若要体会“我”的存在,今日之我必须打破昨日之我。尼采以“上帝已死”打破众人对“昨日”神创论与绝对权威的迷思,重塑了“我”,成就了破旧立新的今日之我。罗兰·巴特在文艺理论体系中打破几百年的“作者中心论”,提出了“作者已死”的口号,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文本价值与社会功能,使文艺理论界迸发出新的生机。向死而生,“昨日”之死,缔造“今日”之生。这份破局的追求,给予“我”生命,成就“我”的存在。
我自何处来?打破昨日之我并不是说今日之我与以往毫无瓜葛。坦率地说,“我”正来自于昨日之我,即今日之我来源于昨日之我。韩愈的古文运动强调破骈文之浮华,持文以载道之核心,但古典文学的发展仍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律韵、对称架构的追求;近代的白话文兴起与简化字革新并非扫除一切,另起新文字的炉灶,而是保留了象形字的精华与形声字的神韵。生命与事物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我”由“今日之我”、由千万个“昨日之我”交汇而成。
我将到何处去?昨日、今日的时间交汇时,“我”的生命意义体现于初心的回归。今日之我于是再次回到起点,回到昨日之我,从而构成生命的闭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从陶潜那儿获得精神家园;从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体会“缘起性空”的奇妙哲学。无论我们经历怎样的生命历程,“我”终会回到“空”的起点。在接近生命终章之时,“我”会明确生命最初的追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破局、探寻、追逐均来自于存在的使命,同时也是生命的初心。
打破昨日之我,成就今日之我,取昨日力量,构今日华章,最终回归昨日。于是生命的齿轮开始转动,构成了流动的世界……
【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三(12)班】
◆点评
考生以对“我是谁”“我自何处来”和“我将到何处去”的哲学追问为深入论证的切入口,构建起全文的论述逻辑框架,将“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三种关系“源自”“打破”“回归”打通并贯串。文中用“题记”形式统领全文(这在议论文中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形成了“破昨日——承昨日——归昨日”的完整逻辑链条,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展现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谋篇布局能力。文中运用丰富的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事例,既有力支撑了论点,增强了论证力度,又展现了广泛的知识涉猎、较为深厚的哲学素养与人文底蕴以及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结尾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巧妙呼应开篇,深化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柴双政/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