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被定义”内修“自定义”

作者: 天津一考生

【写作示范二】

“被定义”无处不在,外界的标签、评价和期望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然而,我们不应被这些外界的定义限制,而应通过“自定义”,锻造出独特的自我,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被定义”要辨,辨是非,明态度。

“人生而自由,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这“枷锁”就是“被定义”。如果不辨是非,一味接受,就容易失去自我;若一味地反驳否认,又会陷于固执己见的泥淖。最好的方法是,面对“被定义”,细分辨。有些“被定义”是一种认可,如李白被定义为“诗仙”、钟扬被定义为“种子猎人”,都是基于他们的成就而给予的认可。面对这样的“被定义”,我们应该感谢外界的关注与认可,并且继续勤耕耘、多奋进。有些“被定义”则暗含质疑,几乎每一代际的青年都曾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但每一代青年都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新声。所以,认真看待“被定义”,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之困”。

“自定义”要敢,敢选择,勇创新。

“狂风吹得起一张白纸,却吹不走一只蝴蝶”,这是不肯被定义的人生。不肯“被定义”,源自敢于“自定义”。“自定义”的人生,是不畏世俗眼光,勇于展现真实自我的人生。王羲之在认清了官场的斗争并不符合他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后,不承袭官宦世家之路,以书法独步于天下,这是他的“自定义”;苏东坡“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这是他的“自定义”。他们“自定义”的人生,无不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通过“自定义”,我们可以打破固有的定义和认知,展现自己的独特和价值。“自定义”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被定义”与“自定义”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被定义”既需要“自定义”的打破,也需要“自定义”的证明。

为了摘掉“被定义”的“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帽子,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很多国家几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如今,为了证明“自定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不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给出中国方案,一步步以“自定义”改变着“被定义”的内容。

“被定义”如风,来自外,不可控,不可避;“自定义”如根,深藏内,可生长,可壮大。狂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正是因为我们能找到内心的根,奋勇实现自我定义。

【天津市第八中学】

点评

本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证。首段用“不应……而应……”关联两个核心概念,接着用“辨”和“敢”两个字概述“被定义”与“自定义”的精神内核,最后明确“破立结合”的中心论点。本文不仅论证思辨,“‘被定义’既需要‘自定义’的打破,也需要‘自定义’的证明”“狂风吹不倒根深的大树,正是因为我们能找到内心的根,奋勇实现自我定义”等语言也富有辩证色彩。

上一篇: 不负他人定义理性定义自我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