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吴充秀才书
作者: 〔北宋〕欧阳修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注〕,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子云:扬雄,西汉辞赋家;仲淹:王通,隋代人。
【赏析】
文中欧阳修提出了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和“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的观点。文中对道理的阐释,逻辑缜密。文中写道:求学的人,能够达到“道”的境地的人很少。其原因是,求学的人文章语言很难做到精细工巧、可喜,却又容易喜悦而自我满足,常常沉湎于这种情况,并认为自己的学问足够了。更有甚者,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就很少。为了使论证更加充分、有力,文章列举了孔子、孟子、荀子,以及扬雄、王通等名人实例,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阐释、说理,从而得出道理懂得很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那些越是努力越是勤奋越达不到目的的人是因为整天不从书房走出来、道理不够充分。欧阳修在末段,对全文内容加以总结,对先辈的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出,吴充如果能够有志于追求道,并自谦,是能够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的。对作者自身而言,虽然没能达到“道”的境地,但不甘于自满,而吴充对于道的不懈追求“以励修之少进”。
总之,全文观点鲜明,说理透辟,结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