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文化常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

作者: 李俊杰

学习任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考生积累常见的文化常识,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而高考的考查重点也由“知识”转为“能力”,古诗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将考查内容与古代文化知识融合,充分展现了对“文字的应用性”和“文化知识”的双重考查。文化常识考查范围广、内容多、种类杂,从考查类别看,包括姓名、职官、宫室、刑罚、宗法、礼俗、文学、科举、地理类等;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与古诗文阅读各类型题综合起来考查。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与掌握,高考语文试题主要以古诗文情境式理解性默写来进行考查。与以前的识记默写填空相比,情境式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把握,比以前的填空式试题难度更大。

近几年高考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考查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能力,而更重视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考查形式使填空设计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诗句的意义提示、表现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填写出对应的诗句,可以根据语言描写的句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等,填写出指定句子。因此,考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识记,在识记的基础上注意逻辑,在把握命题特点的基础上提高审题能力。总体来说,名篇名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宝库中的精华,对考生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也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考生重视。

知识整合

1.提示型。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对要求默写的句子会从某个角度进行提示。而这个“提示”往往就是我们解题的关键与突破口。准确解答“提示型”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首先,要提高审题能力,注意审读题干出现的“提示语”,梳理重点,明确问题指向,进一步思考其内容指向和范围限制。其次,根据“提示语”进行联想,联系课文内容,确定可作为答案的诗句。切忌急于作答,避免一看到熟悉的内容就轻率作答。

2.阐释型。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是对要求默写语句的具体阐释,表述中有明确的关键词暗示答案。解答“阐释型”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就要准确寻找语境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命题者在题干的语境表述中,一般会用到所要默写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因此,做题时只要仔细审题,勾画出这些词语,再联想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便能落实到可作为答案的诗句上。考生在复习时,要扎扎实实落实文言词语,尤其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更要拓展联系,弄清其经常用到的意义。这样不但能提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语境式默写也有很大帮助,因为有时语境材料的表述会有对一些关键词的阐释。

3.衔接型。题干所提供语境材料与要默写的句子从语意关系上来说,前后衔接,一脉相承。解答“衔接型”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要学会划分语意层次,关注语意的上下衔接,理清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特别关注题干中出现的关联词、衔接语。

4.比较型。题干所提供的语境材料用名言名句、表达技巧、所学其他篇目的相关句子等方式,和要求默写的句子形成比较。一般所比较的两组句子在进行比较的层面上,意义或写法相似、相近。解答“比较型”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要熟悉并准确理解语境中所用来比较的名言名句或其他篇目中句子的意义或手法。如果不能准确理解用作比较的句子,那么就很难对要默写的句子作出正确选择。

5.开放意象型。这是类似于飞花令的开放式理解性默写,只为考生提供一个答题的方向,对试题的答案没有确切的要求,考生答出相关内容即可,答案不唯一。解答“开放意象型”情境式理解性默写题,要发挥联想和想象,善于运用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与对比。(1)纵向联系与对比:按照主题、意象、情感、主旨等角度,把历朝历代的古诗文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如此可从容应对“开放型意象”题目。(2)横向联系与对比:注意诗文的文化内涵及与现代生活情景的联系。平时复习,要善于举一反三,加以联想,学以致用,主动为古诗文创设运用情景。

6.应用型默写。这类题型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不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考查考生能否学以致用,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考生多积累,多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阅读经典、记诵经典的目的是要增强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古代诗词在当下生活中的恰当使用,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考题连线

1.(2024年新课标Ⅰ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乡村民宿“爱陶居”开业了,房屋周围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的句意栽种了多种树木,受到游客喜爱。

(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

,                                                                                 ”,就是借汉喻唐,以古方今。

2.(2024年新课标Ⅱ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就是如此。

拓展延伸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课堂上,王老师在讲解成语“一呼百应”时,举了贾谊《过秦论》中“

”两句作为例子。

(2)小明来南京旅游,看见长江白茫茫一片,两岸绿色山峰林立,不禁想起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两句。

(3)我国古代的星座称为星宿,共二十八宿。古典诗词中常常直接写到星宿,如“

”一句,又如“

”一句。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暑假期间,小明到天姥山游玩,他看到山中的古迹和美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马上想到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两句。

(2)老师希望同学们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不要捕风捉影、信口开河,就像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批评的“

”。

(3)古人在写诗词时,往往采用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手法以拓展诗歌的审美空间,试举一例:“                                                                               ,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2)黄庭坚《登快阁》中,“

”两句巧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彤彤暑假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看到海鸥在村子四周时起时落的田园景象,不禁想起了杜甫《客至》中的诗句:“

,                                            。”

(2)家长会上,班主任张老师引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

”两句,告诫家长们不要溺爱孩子,惯坏孩子。

(3)古诗文中描写事物常用雅称,比如称小船为“扁舟”,唐宋诗文中的“                                                                 ”“                                                                        ”等,就是如此。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