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与人
作者: 丁慧真预测金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茅盾创作的《风景谈》向我们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沙漠风光,时而高原夜色;时而晨光普照,时而晚霞满天;时而剪影似的写意的“大场面”,时而精工的“小镜头”。风景,常指风光或景物、景色等,但正如茅盾所言“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尤其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在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风景”的内涵。
对于“风景”,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你有怎样的“风景”体验?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预测理由
这道作文题通过茅盾《风景谈》引导考生思考自然风景之外,人与风景的关系。我们平时观看风景,多从景观本身的价值进行审美欣赏,鲜少凸显风景中人的主体地位。这道作文题将“风景”与“人”的关系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类活动的风景;二是人类创造出的风景;三是受到高贵精神感召的人类及其投身的伟大事业成为了风景。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由实到虚,写作面广,开放度高,可以充分考查、辨识考生的理解能力及思维水平。
高分策略
文题所供材料分为两个层次,先从《风景谈》导入,然后着重在构成形式和精神内容上指出人在风景中的作用。材料概括茅盾《风景谈》中的六个片段,前四个侧重自然风景,后两个侧重风景展示的方式,都没有涉及到人。这是写作方向的引导和过渡。但这一层并不是写作的重点,第二层才是写作中心句,其间以一个转折句,由风景的一般含义转到茅盾强调的人在风景中的两个作用:“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尤其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最后指出这是形式和内容上的拓展。转折句的重点在于突出后者,并且展现出茅盾独特的“风景观”,也是命题意图。
1.如何理解“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从审美对象上看,这是把人的活动作为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是在形式上拓展风景内涵。这也是茅盾写作《风景谈》时的创举,“我写了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是文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风景观。“人是风景的构成者”,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创造了风景(高峡出平湖、北大荒到北大仓);人美化了风景(兰考治沙、贵州世界级的桥梁奇迹);人拯救了风景(对冰川和水源的保护、对城市母亲河的恢复);人留住了风景(画家吴冠中踏遍青山半个世纪坚持写生、对古村落的恢复性重建);人发现了风景(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钱塘观潮万人空巷);人融入了风景(大漠深处的航天人自比胡杨、群山环抱中的热闹足球赛事)。
2.如何理解“风景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从审美上肯定风景中诸多人类精神的作用,伟大风景中都有人的高贵精神。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的精神之于风景的意义可能是开拓进取、奋发奉献,也可能是生态审美、科学视野,还可能是历史观照、哲思情怀。此时风景的内涵可能是造福于人,也可能是人景和谐,还可能是态度共鸣。在形式上,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下(如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无数新的风光景致被创造,形式愈加丰富多元,如万里长城、江南古镇、贵州天眼、港珠澳大桥等。在内容上,在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下(如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等),风景的内涵在以往具象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抽象的意义。受到种种高贵精神感召的人们以及他们所投身的伟大事业,成为了人类发展史上美丽的风景。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就有哪些风景举出具体的例子,在论述过程中用形象化的表述写景,体现其中人作为风景构成者的作用,弘扬人的精神对风景内涵的丰富。可以对风景的外延进行丰富的联想,一切合理的“有人之景”“精神之景”都可入文:郁达夫心心念念的故都之秋、包容史铁生的地坛晨昏、张若虚瞥见的江树落月间有人乘月而归、重湖叠巘共存的钓叟莲娃、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灯火璀璨的城市夜景、流行的Citywalk让人身处人文风景之中、校园中的文明言行,等等。
总而言之,本文题要求考生立足“风景”,来谈人和风景的关系,切忌撇开“风景”谈“人的精神”,也切忌全文只谈“风景”,不谈“风景观”。
参考立意:景中有人,谓之风景;识风景之丽,更见人之大美;怀人之精神,著我之风景;自然与人,美美与共;风景衬人,人亦造就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