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令人感喟的桑梓之念

人物事迹

2024年8月4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8岁。作为开创华人获得诺贝尔奖历史的物理大师之一,李政道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作出了贡献,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1956年,他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1972年,李政道回国时与周恩来总理及张文裕先生讨论云南站的宇宙线研究成果时,提出中国应该考虑建造一台小型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议。从1979年到1989年,李政道发起并参与实施“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类研究生计划”,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李政道曾提出建立“博士后”制度,“以迅速解决中国的‘人才断层’问题”。此外,他还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建言设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制度,设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提议建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来,李政道对中国高能物理的支持都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会“投入大量精力,付诸实际行动”。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一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这或许也部分解释了他家国之念的来源:华人的精神深处,仍被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脉络牵连着。

关键词

桑梓之念 文化脉络 学术成就

“人”为我用

成长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李政道对于民族、国家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哪怕他少年时远走他乡,但一种淳朴的家国之念依然填塞于胸。作为一个远赴他乡的游子,他帮助祖国和世界在同一条地平线上对话,或许也是他贴近祖国、让乡梓不再遥远的办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