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类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作者: 梁诗任务锦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建议选择“社会交往类”“新闻传媒类”和“知识性读物类”三类文本作为学习的具体内容,其中社会交往类文本包含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旨在培养学生适应日常社会生活所需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社会交往类文本发表见解,叙述事实,抒发情感,或重在沟通与交流,或意在鼓舞与动员,或旨在劝说与安慰,都有一定的实用目的。
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考生首先需要解析文本背后的具体场景、主体与客体间的动态关系。关注文本中对场景的具体描述,如时间、地点、环境、人物行为等,细节能为考生构建场景提供线索;关注交际对象的个体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身份地位、年龄层次、性格特点以及文化水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信息传递的接受度和反应;通过称谓方式、谦敬辞及语言风格等内容判断交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明确的等级结构(如上下级),也可能是基于共同工作的同事关系,或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情谊,乃至更为传统的长幼尊卑。关系的不同,决定了沟通方式与语言策略的差异。
其次,要解析作者语言策略的精妙之处。关注切入主题的方式,是直接而明确地切入主题,还是采用委婉迂回的方式;判断语言的交际立场,是从自身角度出发阐述观点,还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此外,要关注用词是否恰当,是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考生可以尝试将文本语言信息内化为个人的思维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的主要框架,将精华内容学习吸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沟通与交流上来。
考题连线
(2024年新课标Ⅱ卷)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1.《〈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答:
2.“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