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命题特点,精准实施备考

作者: 唐惠忠

2024年高考作文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题意基本与“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相关联),着力考查考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考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对于2025年高考作文,考生在备考阶段就要把准方向。如下几个方面属重中之重:

一、把握“四同”趋势

观察近年来尤其是2024年高考作文题,我们能够看出高考作文的一些重要趋势。比如,高考核心功能所强调的“立德树人”,永远是命题不变的主题;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社会现象,考生需要更多地站在时代的“C位”思考问题,在时代的奔涌中“乘风破浪”;高考作文注重将语文素养与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考查,试题充满“生气”,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作文命题倾向于议论,但也允许叙事与抒情,其提供的素材往往涉及多个元素或不同侧面,考生需要在比较或综合中激活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才能避免立论的偏颇或肤浅。具体来说,必须洞察“四同”趋势:

1.与时代同行,视野宏阔。全国卷作文题的选材往往主题宏大,体现国家意志。它旨在引领考生关心时代趋势与国计民生,关注国家的现状与发展,思考世界的问题与出路,诸如社会风尚、文化传承、实践创新、工匠精神、健康生活、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家事、国事、天下事”,需要“事事关心”。

2.与教育同频,立德树人。高考是为国选材,在“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人”“我们的学生要成为什么人”这两个根本问题上起着指挥棒作用。高考强调的是:我们的教育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学生要成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

3.与教改同步,紧扣课标。新课标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突破性创举,它包括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参见图示:

4.与成长同进,高起低落。考生要根据身心发展的规律,实现从“兴趣”向“志趣”的转化、从“志趣”向“志向”的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既要“高起”,有高的站位,能“仰望星空”;又要“低落”,有“我”的作为,能“脚踏实地”。要心系“大我”,规划“小我”,积极响应、顺应国家发展需要、世界发展大势。

二、强化四种思维

写作思维包括激活、联想、想象、分析、界定、分类、比较、鉴别、评价、延伸、拓展、发散、聚合等多种多样的思维方法。运用这些方法,现场生成思路并梳理资料,将它们转化成文字材料,编织成文章——这是基本的写作技能。

1.审辩式思维,避免片面化。许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许多观点,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必须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谬误的片面思维,学会审辩式思维。比如“信念”的意思是“坚信不疑的想法”。信念确立之后,能够给人巨大的力量。而信念的力量首先来源于正确的判断与认知;你的信念如果是错误的,即便有力量也是破坏的力量。一个人坚守信念不是件难事,难的是让自己的信念成为客观的、正确的、正义的。

2.纵深式思维,避免肤浅化。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有篇评论《熊孩子怎么“治”》颇具借鉴意义:该文先强调“熊孩子不等于坏孩子……‘熊’是一种本能和天性,如果加上精力旺盛、脑筋灵活,就会显得格外‘熊’”。这里运用了审辩式思维。接下来往深处掘进,突出“熊孩子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放任不管,就难以成长为有理性、有规矩的社会人。管住熊孩子,有一个必须遵守的下限,就是尽最大可能,别让孩子的‘熊’干扰别人”,并进一步揭示深层原因——“生活中只有真正的‘熊大人’,没有真正的熊孩子”,且顺势亮出了“管好熊孩子,关键看大人能不能因势利导,在孩子‘耍熊’之际,紧紧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兴奋点,引导其趋利避害,诱导其创新创造”的对策。如此析理,就避免了泛泛而谈,走向了深刻透辟。

3.因果式思维,避免简单化。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因此,“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为重要;同时,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产生的原因,又要看到它会引起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原因、结果割裂开来看待。有的因果关系会有连锁反应,更需运用因果思维分析论证。有一篇文章《把生命放在征途》,针砭的弊端是“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何辨析“原因”呢?作者先是否定了归因于“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的做法,因其只是客观因素,而非实质所在;接着指出“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且继续追溯根源,强调“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像这样一步步分析连锁的因果关系,必然逻辑严密、理据充分。

4.创新式思维,避免平庸化。作文尤其是议论文表达自我认知,阐明感受见解,一定要力避人云亦云,力求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比如世人大多崇尚“第一”而相对贬抑“第二”,有人却著文《“第二”的价值》另发新见:当具有积极引领作用的正能量的“第一”出现后,要有“第二”的跟进才能形成趋势和力量(“正是众多‘第二’,成全和光大了‘第一’的价值”“正义所以能战胜邪恶,光明所以能战胜黑暗,善美所以能战胜恶丑,就在于众多的‘第二’一起汇成正能量的洪流”);当消极丑恶的具有负能量的“第一”出现后,如果“第二”拒绝跟进甚至出面制止,情势就不会恶化。最后以“只要有颗向善上进之心,第二又何妨”作结。这类有创见的文章,自然给人启发、让人受益。

三、积累高端素材

在备考阶段,考生要努力实现体系化的阅读和高端化的积累。体系化的阅读可基于主题(同一人文主题),也可基于某一风格或流派,还可基于整本书阅读。高端化的积累体现在素材的独家性、非流俗,建议常读典范时评。时评又称时事评论,“是紧密结合时事、时局、时政、时弊即时发表的简洁明快、短小精悍、尖锐泼辣的议论性文字”。实践证明,跟着时评学写作,不仅能提高认识水平,开阔视野、眼界,而且有助于考生有效改善“议论浮于浅表,难以逐层推进”等常见弊病。事实上,一篇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那些时事评论,通常会将其细化为“摆现象—找原因(探本质)—析危害—谈对策”。考生要常把时评细细揣摩,认真借鉴其递进思路与结构布局,努力做到原因找得准、危害析得明、对策想得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